書評|《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被破壞的時間感與下墜的人生

情感導師 533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2017年4月27日,年僅26歲的台灣作家林奕含,被發現在家中自縊身亡。這位年輕美麗、才華燁燁的女作家,在生前只留下了一部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而她的作品與她的人生共同構築成了一曲讓人扼腕痛惜的悲劇。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講述了一位天真爛漫的文學少女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李國華長期性侵,最終不堪身心痛苦,終至精神崩潰的故事。濃縮的故事情節卻也正是作者本人不幸人生遭遇的影射。

書評|《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被破壞的時間感與下墜的人生

旁觀者的視角、冷冽而細膩的文風重述出來的悲劇,讀來讓人充滿無力的憤怒和窒息的絕望。

少女時間感的喪失

從一開始熱情驕傲、對世界和文學充滿很多好奇想象的耀眼少女,到姿態一點也不美麗,無法講話、無法識出友人、精神崩潰的精神病患,房思琪的人生是被一點點拉向深淵的。

十三歲那年,她被補習班老師李國華強暴,自此開始了她漫長的痛苦人生。「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整起事件很可以化約成這第一幕: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從十三歲這一年開始,少女被破壞的不只有對自我身體的歸屬感,對世界充滿希望的想象,更有對未來、對人生正常的時間感。從此她對時間的感知永遠定格在十三歲,那一年之後,她再也沒有長大。不是因為少女自己拒絕長大,而是因為遭遇這一切的她已經沒有辦法再向前走去,開始和別的孩子(例如怡婷)一樣的人生軌跡。人生從她被侵犯的那一刻開始永遠地「歪斜」了,從此開始失之毫釐,從此以後差之千里。

時間感的喪失為何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因為對於時間的秩序感被破壞後,我們的感知就是混沌的。今天像昨天,明天像今天,每一天也像同一天。就像我們自己也許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偶有日光悠長的一天,午睡太久,突然從夢中醒來,我們可能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此時身在何地,身處何時,那一瞬的感受像極了一個人漂浮孤島的一次未知冒險。世界與我隔絕,我是身處無盡時空盡頭孤零零的一粒沙,混沌,迷茫,不知所措。

房思琪丟失了時間感,從此她遭受的不只是兩千多個夜晚一模一樣噩夢的糾纏,她還要努力說服自己「愛」上強姦犯,因為只有附麗於「愛」,她所遭遇的一切才不是讓人不齒的穢聞,一切才有意義,只有這樣她才不會太痛苦。「想了這幾天,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要愛上他。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思想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東西!我是從前的我的贗品。我要愛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

文學成為無情的幫凶

作家張悅然評價這本書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她說:這部小說所展示的深刻悲劇在於,文學可以化作咒語,使人催眠,在漫長的反抗中,女孩漸漸開始享受受害者的角色,着迷於這場自己向惡魔的獻祭。小說中所呈現的一切讓人始料不及,少女本來是為了抵抗痛苦遭遇所帶來的精神痛苦,才說服自己去「愛」上兇殘的、她要仰視的老師,可是在日復一日的痛苦反抗中,在為這一畸形關係尋求正名的過程中,她逐漸在語言和文字的影響下被催眠,沉溺於在事件本身上尋找意義,放棄了向他人呼救這一選擇。

作家張悅然

在這裡,語言與文字的功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李國華藉助語言和文字對房思琪進行精神掠奪與控制,向她灌輸「愛的哲學」。

思琪說:「老師,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女生嗎?」

「從來沒有,只有你,我跟你是同一種人。」

「哪一種人?」

「我在愛情里有潔癖。」

「是嗎?」

「我說收過那麼多情書也是真的,可我在愛情是懷才不遇,你懂嗎?你知道吳老師莊老師吧?我說的他們和一堆女學生的事情都是真的,但是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學文學的人,我要知音才可以,我是寂寞,可是我和寂寞和平共處了這麼久,是你低頭寫字的樣子敲破它的。」

如果我們拋開故事的背景閱讀這段話,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對情深意切的戀人在互訴愛意,感嘆覓得知音的幸福。可是放在整個故事背景里,我們再次讀這段話,會覺得精神與生理甚至有雙重的不適感,因為藏在語言外殼之下的是駭人的謊言與事實。

文學與語言在這裡成為誘姦與哄騙的工具,在李國華對房思琪進行第一次侵犯之後的漫長五年裡,他怎樣用了花言巧語,將強暴偽裝成「愛」,以愛之名強迫她接受他對她的侮辱與壓迫。「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你懂嗎?你不要生我的氣,你是讀過書的人,應該知道美麗是不屬於它自己的。你那麼美,但總也不可能屬於全部的人,那隻好屬於我了。你知道嗎?你是我的。你喜歡老師,老師喜歡你,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能做的最極致的事情,你不可以生我的氣。」「告訴她她是他混沌的中年一個瑩白的希望,先讓她粉粹在話語裡,中學男生還不懂的詞彙之海里,讓她在話語裡感到長大,再讓她的靈魂欺騙她的身體。」

文學和語言成為一切罪行最華麗的偽裝,李國華將人世間美好的字眼「愛」「希望」「承諾」之類,與不倫的事實建立等號關係,讓房思琪乖巧地順從於他的話語大廈之下。透過那些虛浮的表面,我們看到的本質不過是:一個罪犯犯了罪,還企圖說服受害者不要相信那是犯罪,那是為你好,那是對你的愛。

語言與文字體現的另一方面的功用是,受害的房思琪,在對語言的迷戀中說服自己克服時間感的喪失,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變得鈍化,以此來自我保護。事實明明是「我已經知道,聯想、象徵、隱喻,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東西。」可是「搭訕的路人看她睫毛婉曲地指向天空,沒有人看得到她對倒錯、錯亂、亂倫的愛情,有一種屬於語言,最下等的迷戀。」對語言的迷戀,表現在很多方面,與李國華在一起的時刻,她總能在腦子裡聯想出很多關於話語的故事:兩個人一起吃肉,她想到「『肉食者』在古文裡是上位者,上位,真是太完美的雙關了」;兩個人在街上走,「抬頭又是滿月,她突然想到天地為證那一類的句子。」

她把自己的痛苦遭遇,用不同的譬喻表現出來。在對詩意的偽造和享受里企圖尋找意義,在語言的遊戲中試圖重構這一切,完成可被接受的事實的邏輯自洽。文學和語言讓一切變得夢幻、與現實隔絕,充滿了另類的美感,也讓房思琪在自己構築的語言世界中不那麼痛苦。可是最終她還是走向了失語與瘋癲,因為本就是殘忍的暴行,無論如何也無法被偽裝成純潔的愛,被心甘情願地接受,被堅定不移地相信。

作者在書寫中,不僅讓房思琪對語言和文字充滿迷戀,她自身也是如此。密集的綴滿修飾和比喻的句子接踵而至,有時讓人覺得節拍失控,有時讓人驚嘆她的華麗文思,跌跌撞撞地讀下去,人們在自覺而辯證的文學性中深刻理解人物的悲劇,這也許是作者本來的目的。可是我也懷疑,作者以如此手法寫作,是一種內心裡對語言的報復:因為,「房思琪」們就是因為太過篤信語言和文字的美好,在文學的世界中自負驕傲,在現實世界裡卻因此而摔了大跟頭。「以前和怡婷說喜歡老師,因為我們覺得老師是『看得到』的人。不知道,反正我們相信一個可以整篇地背《長恨歌》的人。」李國華正是利用了少女們對文學的這種篤信,送書也好、改作文也好,都是為了誘騙她們走入自己圈套的設計,最終也因而毀掉了她們對世界的希望,作者正是要用華麗的語言來反擊這種利用文學和語言來實現自身目的的狡猾。

家庭、社會在悲劇中扮演的角色與少女的呼救

房思琪悲劇的深刻性還在於,她所遭受的暴行,不僅僅來自最直接、最殘忍、深諳精神掠奪的上位者,殘酷的施暴中,文學是一重幫凶,社會是另一重,家庭甚至成為最大的缺位者。

李國華從一開始就篤定房思琪逃不出他的手心。社會對性的「禁忌感」成為最佳的保護色,而一個喜歡文學、熟悉語言的天真少女,文學教給她的修養,只會讓她更覺得被強暴是一種難言的恥辱。社會氛圍與文學薰陶的雙重作用加劇了房思琪對恥感的認知。「最終讓李國華決心走這一步的是房思琪的自尊心。一個如此精緻的小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這太髒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是在這裡,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她的羞恥心,正是他不知羞恥的快樂的淵藪。」面對其他同齡男生的追求,房思琪自白道:「其實是我配不上你們。我是餿掉的橙子汁和濃湯,我是爬滿蟲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個燈火流麗的都市裡明明存在卻沒有人看得到也沒有人需要的北極星。」堆疊的譬喻里是她被恥感升華出的充滿苦楚的自卑與痛苦。

房思琪不是唯一一個被李國華姦污的女學生,面對所遭遇的不幸,在社會對性的高度避諱與禁忌之下,其他被侵犯的女學生們不敢將這一切公之於眾。所以漫長的歲月里,李國華安然無恙,在講台上做着儒雅博學的傳道受業解惑者,在講台下是侵犯無數少女的衣冠禽獸,他坦然地在成人對少女、老師對學生的權力不對等中享受着心安理得。

房思琪其實曾經嘗試求救過,她像一個溺水的人,想盡力抓住可以抓住的東西,只不過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失敗的疊加。

起初,她試圖向父母求助,但僅僅是談及性教育的字眼,就已經讓他們不假思索地報以拒絕:「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無知、不經思索的話語像寒霜,讓房思琪徹底寒心,放棄了再去嘗試的可能,父母唯一做了的,只不過是加強了被侵犯者對性的恥辱感。家庭從一開始就成為這個悲劇中最讓人覺得可悲的缺位者。「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家庭作為每一個個體成長最重要的環境之一,理應給弱勢的孩童、年輕一代提供庇護,可是這份缺席卻讓我們覺得悲哀和憂慮。遭受侵犯的少女,錯誤在她本身嗎?身處弱勢地位,面對在社會中掌握各種權力的強勢者的隨意侵犯與迫害,失去了家庭這一避風港,她又可以去依靠誰呢?

她也曾試圖向她「精神的雙胞胎」、最貼心的朋友劉怡婷坦白,她和老師「在一起」了。可是同樣崇拜老師的怡婷,怎麼會明白這一切代表什麼?怎麼會願意深究背後的含意?怎麼會去聆聽好朋友的解釋?她只會覺得「噁心」,看到老師和房思琪的親昵,她甚至覺得羨慕,這份殘忍的無知,對於房思琪來說,卻是無法承擔的痛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羨慕什麼,你好殘忍,我們才十三歲啊——」

其實最有可能幫助房思琪的是伊紋姐姐——同樣熱愛文學,熱愛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在李國華搬來之前,對「雙胞胎」進行文學啟蒙的美麗、堅強、勇敢的伊紋姐姐,因為婚姻放棄學業,卻遭遇持續不斷的家庭暴力,一年四季以高領衫掩飾身體淤青的年輕女鄰居。房思琪和許伊紋,她們都是暴力的受害者,都是被文學「哄騙」的天真女性,她們之間惺惺相惜的理解與默契,是房思琪和劉怡婷的默契無法比擬的。只是遺憾的是,直到最後一刻,房思琪也沒能開得了口,向伊紋姐姐揭示自己的傷疤。在她的眼中,伊紋姐姐美麗、勇敢、乾淨,是不應該被她的故事玷污的純潔存在。共同浸潤文學的她們,文學成就了她們的獨立人格和自尊心,卻也成為最終壓垮她們的那根稻草。

房思琪那份自尊心,那份覺得自己的痛苦不配被分享、被了解的羞恥心,那份不應該玷污她們美麗的伊紋姐姐的純真與善良,那份不應該增加自身過得不幸的姐姐更多心理負擔的體貼,匯集起來,成為關閉房思琪最後的求助通道的巨大障礙。於是最終,她錯過了她本該被拯救的機會。

文學領袖與理想主義的破滅

其實伊紋姐姐這樣一個「孱弱」的守護者,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角色。一方面,她是少女們的文學領袖,對她們進行文學指引與精神幫助。在李國華未介入之前,許伊紋充當了房思琪和劉怡婷的「文學保姆」,每周一起觀影、讀書、談論文學的「沙龍」仿佛烏托邦世界,讓這群最純真、可愛的女性找到了精神之光,沉悶的生活也變得充滿趣味,正是在這裡,年輕的文學女青年覺得幸福而充滿理想主義,更年輕的少女們在美好快樂的氛圍薰染下更加堅定了對文學、對文字和語言美好的篤信。許伊紋在寫給房思琪的信上說,「我小時候好像幻想過,一過了十八歲生日,我就不是聰明,而是有智慧。甚至還幻想過一夜長高。我十八歲的時候會整本地背《一個人的聖經》和《圍城》《神曲》和《哈姆雷特》,聽起來很厲害,其實此外也沒有別的了。十八歲的時候,我沒有想象過自己現在的樣子,我一直是個苟且、得過且過的人,總以為生活就像背辭典,一天背十頁就一定可以背完。……跟你們每天一起念書的時光,是我這一生中最逼近理想未來的時刻。」房思琪和劉怡婷面對世界也充滿了自負與驕傲,她們以為,她們是與眾不同的,她們也會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長大,成為理想的自己。

可是另一方面,許伊紋主導並營造出的文學世界,她們從文學中獲得的精神力量,卻沒能幫她們抵禦住任何來自現實的痛苦,文學後來成為這個故事裡最讓人覺得無用的東西。

許伊紋繼續對房思琪說,「我常常在想,我是不是無意中傷害了你們,尤其是你,琪琪。寫實主義里,愛上一個人,因為他可愛,一個人死了,因為他該死,討厭的角色作者就在閣樓放一把火讓他摔死——但現實不是這樣的,人生不是這樣的。我從來都是從書上得知世界的慘痛、懺傷,而二手的壞情緒在現實生活中襲擊我的時候,我來不及翻書寫一篇論文回擊它,我總是半個身體卡在書中間,不確實是要縮回裡面,還是乾脆掙脫出來。也許我長成了一個十八歲的自己會嫌惡的大人。」我們期待文學體現的價值,在這裡非但沒有正面彰顯,反而從反面發揮了它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她們都是文學的受害者,從文學裡她們沒有習得面對世界背面的勇氣和智慧,反而在浪漫的幻想與殘酷現實的落差中更加痛苦。她們以為伊紋姐姐美麗、堅強、勇敢,實際上她才是最脆弱、最易碎的那一個。

兩組對照

在整部作品中,許伊紋與房思琪形成了一組對照。作為主角,他們都是文學熱愛者,起初都是對世界充滿想象和希望的女性,可她們同樣也都是暴力的受害者,這暴力來自性,來自社會身份比他們強勢的上位者,李國華是一個聲譽良好的成年男教師、錢一維是經濟實力與家庭地位都比許伊紋高的丈夫,他們侵犯、毆打弱勢的「房思琪」與「許伊紋」們,讓她們見識了社會的陰暗面,懷疑文學是不堪一擊的。面對性的暴力,從文學所習得的尊嚴和素養,讓她們恥於談論,恥於揭示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伊紋姐姐從來沒向少女們坦誠過自己遭受的家暴事實,思琪也最終沒有向伊紋姐姐坦白自己面對的漫長折磨與痛苦,她們沒法互相救贖,他們都是自尊自愛的人,而這份自愛自尊正成為讓人心痛的隔閡。

雖然是兩個互相對照的角色,但許伊紋是作者的一重美好願望,她最終脫離了丈夫、家庭的束縛與壓迫,還有毛敬苑來愛她,人生算是開啟了新的篇章。可是房思琪永遠無法再回來了,她失去了自己,「連那種最庸俗、呆鈍、刻板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經歷。」

其實,故事中還有一個角色與房思琪形成了對照——同樣被李國華姦污的女學生郭曉奇。她如那些默默忍受、企圖說服自己敬愛的師長是「愛」她們的少女一樣,起初深信着老師「愛」她,以此麻痹自己,減輕痛苦。在被李國華拋棄之後,她感到震驚,「她不知道她花了大半輩子才接受了一個惡魔而惡魔竟能拋下她。她才知道最骯髒的不是骯髒,是連骯髒都嫌棄她。她被地獄流放了。」於是她流放了自己,她開始玩交友網站,徹底放縱自己,直至流言、退學、回家,然後她終於向家人揭露、坦白了一切。但家人的反應如思琪父母一般冷若冰霜,令人絕望,「你以為做這種事你以後還嫁得出去?」「亂倫!」「你跑去傷害別人的家庭,我們沒有你這種女兒!」郭曉奇與李國華兩家人見面後,李國華以偽善和藹的態度側面承認是郭曉奇誘惑了他,最終不僅獲得了少女父母的慚愧,也贏得了自己妻子的諒解。絕望的郭曉奇選擇了自殺,可是沒有成功。及至傳了短信給李國華,收到他的答覆是「我從來沒有愛過你,我從頭到尾都是欺騙你,」她才終於明白「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清醒後的她在網頁論壇發了文,指名道姓李國華,揭露他與別人聯合誘騙自己,後來又換了其他女生的事實。按下發送鍵時,她心裡想的是:這樣的事情應該停下來了。只不過每天有五十萬人上線的論壇,人們的反應與她想象的完全不同。人們譴責她作為第三者的無恥,用十分惡毒的語言回復她。她明白了「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象力的……人不願意承認世界上確實存在非人的痛苦……人人坐享小小的幸福,嘴裡嚷着小小的痛苦——當赤裸裸的痛苦端到他面前,他的安樂遂顯得醜陋,痛苦顯得輕浮。」她試圖揭示真相,可是沒有人會相信。李國華知道貼文的存在後稱要給郭曉奇「一點顏色瞧瞧」,因為二十年來,沒有一個女生敢這樣對他。(這讓我們不禁咋舌,二十年裡,到底有多少女生慘遭他的毒手?)最後李國華給郭曉奇家的鐵卷門潑上了紅漆,給她寄去了一張恐怖的恐嚇照「螃蟹思琪」(被虐待後的房思琪)。

郭曉奇嘗試正面抗爭過,這一點至少比房思琪勇敢,可是她收穫了什麼呢?人們對她的謾罵、指責與不理解,父母對她的冷漠與倍感恥辱,還有來自李國華高高在上的威脅與自得。沒有人願意去傾聽甚至嘗試理解一個少女的聲音,這正說明了千千萬萬「郭曉奇」「房思琪」們所面臨的無力與絕望,是整個社會的冷漠、自私、缺乏同理心共同助長了「李國華」們的肆無忌憚。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習得的恐怕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層面上,我們應該好好反思的是,到底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降臨,為弱勢者提供庇佑?而不是眼睜睜看着「她們」的抗爭走向失敗,坦然接受施加暴行的人並未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而被傷害者,卻只能面對不可逆轉的下墜人生的事實。

請不要選擇遺忘

全書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個片段是,黑暗中李國華站在門口伺機而動,最後衝進來對房思琪實施了殘暴的虐待。看到門口那個黑影反覆出現的時候,房思琪心裡該是多麼恐慌?站在她的角度理解,那種像宿命一般無法逃脫的精神壓迫與身體恐懼,那種不知道不幸何時降臨的惶恐與悲哀,比直接的殺害更讓人覺得恐怖。正因為如此,這次虐待讓她失語,她的靈魂離開身體再也沒有回來,她徹底精神崩潰,走向瘋癲。和怡婷約好「明天我一定回家,(我愛你)這個話題好好玩」,可是她沒有遵守約定,等怡婷再一次看到她的時候,她精神的雙胞胎,靈魂的雙胞胎,只能接受殘忍的現實,面對已經失去自我、陷入深淵的她。

太陽底下無新事,生活如常,被遺忘、被忽視的悲劇未曾激起一絲漣漪。思琪所生活的大樓里的人們依然高聲談笑,各位鄰居在圓桌上共同分享美好的生活,李國華依然被人們尊稱為「李老師」,在大家眼中還是那個幽默風趣、有文化的形象。人們如此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歌舞昇平,在談到「怡婷她們」時雖有短暫沉默,隨後卻很快再度恢復和諧歡笑的場面,房思琪的名字從頭至尾沒有出現在大家的口中,人們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別人的悲劇。

伊紋姐姐最後對怡婷說:

「怡婷,你才十八歲,你有選擇,你可以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假裝從沒有小女孩被強暴;假裝思琪從不存在;假裝你從未跟另一個人共享奶嘴、鋼琴,從未有另一個人與你有一模一樣的胃口和思緒,你可以過一個資產階級和平安逸的日子;假裝世界上沒有精神上的癌;假裝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有鐵欄杆,欄杆背後人人精神癌到了末期;你可以假裝世界上只有馬卡龍、手沖咖啡和進口文具。但是你也可以選擇經歷所有思琪曾經感受過的痛楚,學習所有她為了抵禦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從你們出生相處的時光,到你從日記里讀來的時光。你要替思琪上大學,念研究所,談戀愛,結婚,生小孩,也許會被退學,也許會離婚,也許會死胎。但是,思琪連那種最庸俗、呆鈍、刻板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經歷。你懂嗎?你要經歷並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欲望,你要緊緊擁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變成思琪,然後,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也覺得無力去改變這樣的悲劇,這樣讓人窒息的現實,可是我們也可以像怡婷一樣去選擇。我們可以選擇記得「房思琪」的故事,不是小心翼翼地避開她的悲劇,假裝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要記得,這世界不都是向陽面,人性中的惡、陰暗與扭曲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以為無法接受的黑暗面很有可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存在;我們要記得「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氣才是美德。」我們可以生氣,可以憤怒,我們不要否認自己是倖存者(如「雙胞胎」中的怡婷一樣),我們要努力讓更多的人看到世界的背面,不必再忍受「她們」所忍受過的一切,不必覺得「倖存」是一種恩賜。

這一次,我們可以在文學中獲取對抗現實的力量。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06 23:05:16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頭像
2023-09-28 15:09:45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