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為什麼「斷舍離」很難?

情感導師 658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關注智遠,來場心智躍進。

思緒雜物太多,不妨運用假日清理下吧。

前幾天朋友說:好幾個陳舊的手機一直躺在抽屜中,好像也能開機;打開衣櫃衣服一大堆,當穿時卻找不到喜歡的。

兩年前上台領獎的畫面仍記憶猶新,現在偶爾也會在朋友交談中炫耀幾番;諸如此類,不一而論。

那麼,我們為什麼很容易面對過去的事與不必要的東西難做到「斷舍離」呢?也許你對它的定義從根本上就有巨大誤解。

認知:為什麼「斷舍離」很難?

多數人認為「斷舍離」是:1)斷掉不需要的東西,2)捨去多餘的廢物,3)脫離對物品的執着,但其實這僅是一方面。

在我看來,問題的根本不是整理,收納丟掉如此簡單;而應該從心理中對認知,選擇以及價值觀的重新梳理,並達到現實生活中的極簡;因此完不成內心的重建就無法真正做到斷舍離。

我們不妨從兩個維度說起:1)物質,2)思想。

前者,人不扔東西有多種可能,如沒有足夠時間或不捨得,以後萬一有用怎麼辦?

但是根據觀察多半只是藉口而已,因為刷部綜藝的功夫就能順手收拾下某個空間,除剛需品外80%物品是沒有太多用途。

後者,是問題的主要根源,從物質匱乏的年代發展至現在,多數人還在接受潛移默化的「物盡其用」的思想觀念。

一件東西未徹底報廢就不等丟掉,所以大部分特徵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想斷不斷,必受其亂。

綜合而言,心理學中把這些現象統稱為思想觀念陳舊,進而產生的個人的不確定感(personal uncertainty),帶來的所有權依賴症。

01.個人不確定感

還是先說下它的兄弟「確定感」。

實際上它是一種「情緒狀態」,為製造出確定的感覺,大腦習慣排除很多干擾信息,原本在某狀態下判斷失誤可能性比較大,進一步排除更多無法掌控信息,那留下的相對安全。

譬如:收拾衣服你面臨幾件很久未穿的大衣猶豫不決,搬家覺得重但又不捨得丟,這時心理就會出現兩種對話:

「我要是丟掉以後要穿咋辦」「若不丟這麼重,要帶着嗎?」,最後大腦排除那些無法掌控的信息源,再做抉擇。

換言之,我們覺得對某事感覺越確定,即使嚴格意義上說並沒有判斷「錯誤」,也極有可能過度簡化(oversimplifying)事實,因為有無法直接量化的因素所在;那不確定感是什麼呢?

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簡稱:IU,它影響着「不確定」和「擔心/焦慮」之間的相互關係。

兩者通常被用來衡量我們對不確定的容忍度,即我們會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和尋找可預測性,及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會如何反應,潛在包含「強迫症」和廣泛性焦慮障礙,其形成取決於容忍的高低度。

如何理解?

低程度出發:它屬於一種消極的思維傾向,對不確定性及後果持有的一系列在災難化信念,這猶如,「我把它丟掉以後肯定會出現要用的情況」。

高程度出發:可能會視某些模糊情景感知為威脅性的,即使大部分人都認為這種情況不存在實際威脅。

因此,不確定性的「容忍水平」,在對模糊情景的解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之不確定性容忍程度在對「不確定性的威脅解讀」和「不確定結果」誘發的焦慮反應上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人們在決定捨棄物品時通常會直面不確定性;有些人不過是短暫經歷那些所謂的「風險」在腦中一閃而過,然後就會通過理性平息這種念想決策。

但有些人卻無法直面問題,這種感覺造成內心不愉悅,採用逃避或擱置等方式稍後決定。

那前一種人:

不過是知道自身偏好,但被思想層「物盡其用,浪費可恥」的觀念束縛,一旦得到空間與品位的可貴後,就會通過收拾東西提高生活的控制感。

譬如:年輕時,每當電商大促我習慣囤貨購買些亂八糟的東西。

快消類還好,可各種生活類粘鈎,檯燈,看書支架多數沒用,當我意識到品質更重要之後,除發自內心想買的必需品,其他均不在關注。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2-03 17:02:42

太感謝你了,我們現在都已經和好了,謝謝!

頭像
2024-01-26 19:01:18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