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和喜歡的人拉近關係,那接下來這幾步你一定要做!首先……
如果你正處於單身狀態並渴望另一半的陪伴,那麼你一定在各類社交平台中刷到過這類視頻或文章。
這些視頻從各種角度告訴你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成功追求另一半,方法非常「合理」,非常「適用於」目前的狀況。可這些方法一旦用於實踐,你就會發現他們毫無作用,甚至會把對方推開。
很多人在遭遇這種狀況後會非常沮喪,認為與對方無緣,但真正的原因不在於此,而是與自己有關……
1、你是否遇到過下列狀況?
在和他人交往過程中,你是否出現過這些狀態?
1、 只要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就會變得畏畏縮縮,束手束腳,覺得自己像個「傻子」。
哪怕自己很明白,追求對方要勇敢,但還是會這樣。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不正常」了。
2、 想要給喜歡的人發消息,但怕發了之後對方不回復消息,怕對方拒絕你。
3、對方明明給了你機會,但卻因為你自己害怕讓自己變成備胎。
如果你在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出現過上述狀態,那麼毫無疑問,現在的你一定處於人際防禦狀態之中。
你們會發現這種狀態下的自己變得束手束腳,在害怕自己付出的同時得不到回應。
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你,依舊會對他人產生好感,和對方約會、聊天,但自始至終都無法與對方更進一步,更無法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而你卻不知所措,更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你首先就要弄明白,什麼是人際防禦?
2、什麼是人際防禦?
我們在面對和處理事情時,通常會分為三部分處理,即「體驗」、「意識」和「表達」。如果將這三部分代入日常生活的話,最直觀的便是品茶。
當你品茶時,入口後一定能體驗到茶的味道和香氣。這時你的身體和大腦也會感到輕鬆與愉悅,與此同時你也會向外界表達對眼前這杯茶的感覺。這個過程便是「體驗」、「意識」和「表達」。
和他人的交往也是如此。在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同樣要經歷這三個過程。
你和對方相遇、相知,在相處過程愛上對方並展開追求。如果一切順利,同對方在一起,那就意味着你體驗了「體驗」、「意識」和「表達」的全過程。可如果事與願違,會發生什麼呢?
你依舊同對方相遇、相知,在相處的過程中愛上對方並展開追求。可當你向對方表明心意時卻慘遭拒絕。
這時的你心裡非常難受,同時非常壓抑。但礙於面子卻什麼都不能說,只能滿臉微笑地說「沒關係」,通過自我安慰來欺騙自己。這時你內心中會出現壓抑情緒,久而久之便會形成「防禦」。
這時如果再次追求又再被拒絕,而你卻什麼都沒感覺到,就會形成最底層的人際防禦。
這時身體的感受已經無法進入意識,你會發現自己不但無法同對方拉近關係,更無法處理任何正常的人際關係,而這些你根本不會意識的到。
3、為什麼會出現人際防禦?
人們之所以會出現人際防禦,通常情況下出於以下幾點原因。
1、 行為慣性
所謂「行為慣性」,就是指你習慣於活在他人的期望當中。近幾年我們經常談論的「職場pua」或「人際關係pua」,就是由於自身行為慣性所導致的情形之一。
「行為慣性」會讓你覺得自己做事情的方式總會讓他人感到厭惡,總會被他人排擠。但與此同時你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先把改正自己的錯誤也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只能一錯再錯。
這種慣性放在感情中也是如此,舉個例子。
當你見到喜歡的人時,你的習慣做法是什麼?是走上前去同對方聊天?還是躲在一旁默默觀望?但無論哪一種,都是你的行為慣性,同時也會試探對方,無論用哪種方式。
但當你試探對方之後,便會出現一個問題,那便是認為自己無法「搞定」對方,這便是一種「行為慣性」。
當你覺得自己和對方沒什麼機會時便會用意識壓制自己的體驗,即便對方覺得你這個人還可以,可以繼續交往。你也會覺得對方不喜歡你,表現出畏畏縮縮的狀態。無法同他人建立任何真實有效的關係。
這種狀態出現一次後還會反覆出現,一而再再而三。久而久之你便會對另一半無感,會像網絡中宣傳的那樣,不想談戀愛,認為談戀愛不如喝酒、跳舞、看紙片人。
這就有點像你自己給自築了一道牆,哪怕前面是寬敞大路也不敢勇往直前。
2、他人洗腦
什麼是洗腦?
洗腦,即精神控制。指用外部壓力將特殊的思想灌輸給他人。洗腦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排他性、循環論證、利益承諾、咒語化、儀式化、重複性。
在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這種洗腦同樣存在。而男女交往中最典型的便是向對方強行輸出自身價值觀。
而通過對比試驗發現,容易被他人洗腦的人群通常缺乏獨立判斷能力,遇到事情時更傾向於相信他人,甚至主動接受他人的洗腦。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諮詢自己和對方有沒有可能在一起。
我們在網絡中經常會看到這種問題。
「XX老師」您好,您能不能幫我看看我和某某之間有沒有可能在一起?
當你發現出現這種問題時,毫無疑問,提問者正在主動接受他人洗腦。這時回答者會在沒有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向提問者提供大眾化的情感「套路」。
這些「套路」看起來有效,但應用到提問者自身時卻不一定有效。一旦提問者失敗,便會壓抑自身的情感,成為人們口中的「愛無能」的同時出現人際防禦。
3、社會慣性
社會慣性造成的人際防禦在年輕一代人群中較為少見,多出現於70後、80後甚至60後之間,這是特殊的成長經歷導致他們更容易產生社會慣性。
「社會慣性」這個概念,起源於法國心理學家Ringelmann在1927年的實驗研究。研究首次發現,團隊成員的平均貢獻率會隨着參與人數的增加而減少,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慣性」。
俄國的畢治杜立夫則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存在惰性物質一樣,存在惰性現象。這種惰性的表現為社會成員的消極落後、不願輕易改變其生活習慣或工作習慣等等。
如果把社會惰性代入情感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類似的慣性。這些情感慣性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往之中,影響我們同對方的交往。
以上就是出現人機防禦的三大原因,但歸根結底,是由於當事人自身各類條條框框的限制所導致的。這種條條框框主要表現為兩點。
首先是對經驗無法保持開放。他們的心中存在固有的、僵化的概念、認知、假設和信念。
在他們心中會存在着諸如「追求對方是不能當『舔狗』」,「追求對方時千萬不要表白」等信念,或存在着諸如只要是美女就很難接近的社會慣性。
還有一些人會認為當眾搭訕女生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不僅會被女生拒絕,還會「自降身價」。這就是由於自身內心僵化導致的無法對經驗保持開放。
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會針對某件事情指定某種認知框架,並在此基礎上向框架中填充相應的事物。而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虛假的,無法真正有效地幫助自己。
其次是太過在乎。上文中提到的認知框架,就是因為這些人過於在乎他人評價造成的。他們害怕被他人評價,害怕做錯事情被人指指點點,於是主動將是非對錯的決定權拱手讓出。
這種做法看起來非常奇葩,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再正常不過了,當一個人出現這種狀況時,會讓自己在外人看來變得無法接近,沒有辦法形成親密關係。
而對他本人而言,這種做法會讓讓自己在無意識中塑造一個「人格面具」,內外表現不一,無法從外界接收到真實的事物。
當他把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在一起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處於人機防禦的狀態之中,但卻為時已晚。
4、人際防禦的危害
當一個人出現人機防禦狀態後,他的人生軌跡一定會發生改變,而在此期間也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很多消極負面的事情,這就是人機防禦的危害。
關於人機防禦的危害有很多,但最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
1、 很難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
當人們出現人機防禦狀態後,會覺得自己身邊缺乏真正的朋友,無法與他人「掏心掏肺」。身邊圍繞的更多是一些「酒肉朋友」以及「塑料姐妹」。
當然,有很多人認為交朋友應該是快樂的,就是應該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也有很多人無法分辨自己身邊的到底是不是「酒肉朋友」。如果你無法確定,可以參照以下標準。
第一,對方是否願意傾聽你說的話?
如果對方是真正的朋友,那麼他一定會願意傾聽你的觀點。哪怕自己不同意,也會願意讓對方把觀點說完。
評論列表
在你們這裡學到很多愛情觀和人生觀。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