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長階段,家長如何幫孩子做好同伴交往

情感導師 591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未來春藤近日特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陸小英老師進行了一場以《不同成長階段,家長如何幫孩子做好同伴交往》為主題的分享。陸老師與家長們分享了不同階段兒童同伴交往有哪些特點,教大家如何讓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歡迎,以及面對不同的小夥伴,如何引導孩子交往,並且在最後給家長答疑解惑。下文為本次分享的乾貨整理。

大家好!很榮幸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兒童青少年家庭養育中的知識和技能。我是陸小英,也是一位12歲女孩的媽媽。就在前兩天,女兒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返校園,開啟她的小學校園生活。我很奇怪,她在家的時候,一天到晚都會跟我說:「媽媽,我們倆是好朋友。」所以當她對我表達出特別渴望重新返回校園的時候,我很詫異。我就問她:「你不是說我們倆是好朋友嗎?」她回答說:「可是媽媽你這樣的好朋友,跟我學校的好朋友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媽媽這樣的好朋友,跟學校里的好朋友究竟有什麼樣的差別?我們看到鋪天蓋地的講座,一直在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那麼我們今天可能就需要開啟另外一個視角,看一看跟親子關係不同的一種社會關係,就是兒童跟同伴之間的關係。

一、什麼是同伴?孩子為什麼與同伴交往?

在心理學當中,同伴往往就指的是行為複雜程度相似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除了可以是行為複雜程度相似,也可以是指他們可能具有相同的認知能力。再來看一看同伴之間的交往,就是同齡人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兩個人或多個人之間建立並且發展人際關係的過程。

不同成長階段,家長如何幫孩子做好同伴交往

怎麼來定義同齡人?在家庭關係當中,提到同胞的兄弟姐妹時,我們一般認為兩個孩子之間年齡一旦相差超過5歲,那就意味着是兩代人了。

基於這樣一種認定,我們在定義同齡人的時候,也會把它定義為年齡相差的程度不應該超過5歲,一旦超過5歲,可能就不能稱之為同伴。

朋友們出生之後,他們作為一種社會動物一直在追尋或者想要的是關於自己的這種同伴的認可,或者說是同伴的這種關注。

二、嬰兒期兒童同伴交往的特點和促進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還可能會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我分享一個案例。

這個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明明的一歲半男孩,他媽媽也特別重視明明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心理學當中,我們一般把一歲半的孩子稱之為叫做嬰兒(出生到三歲之前)。心理學家Muller 在1977年,研究了一個關於嬰兒之間同伴交往的模式,他們把從出生到三歲之間的幼兒同伴交往,分成了三個階段。

客體中心階段(6個月-1歲)

為什麼會從6個月開始?研究發現6月之前兒童所獲得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屬於他跟他的撫養者之間的關係。在6個月的時候,兒童逐漸獲得一個能力,這個能力在心理學當中把它稱為「客體永久性」,也就是指「當這個物體不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知道這個物體它依然存在」。一般我們都會把「客體永久性」視作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當兒童具備「客體永久性」的時候,也就說明他已經能夠自己區分認識的對象和認識的主體。只有兒童具備「客體永久性」的時候,朋友和友誼的概念可能才具有了意義。在6月到1歲的時候,小朋友之間是怎麼交往的?這就像案例里明明的表現,他們基本是把對方作為一個「活的玩具」:「這個玩具像我一樣也有一張會動的嘴巴,也有會眨的眼睛,小耳朵特別可愛,現在我也想摸摸他。」心理學家Muller 在對嬰兒的互動研究,發現把對方作為「活的玩具」階段,也就是「客體永久性」,一般是屬於個體1歲之前的主要活動,但是依然可以延續到1歲以後,比如明明一歲半依然保留了這種模式。

簡單互動階段(1-2歲)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1歲後開始出現另一種交往模式,被稱之為「簡單互動階段」。簡單互動階段可能只是孩子之間開始有了一些直接接觸,所謂的這種直接接觸也就指他們在行為方式中開始出現了一些模仿行為。一旦有了模仿行為,就說明他的確把對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他已經知道對方的行為是獨立自己的意識之外,他還會發現對方的一舉一動可能出乎自己的預期,於是他就開始有了模仿。

互補性互動階段(2-3歲)

在「簡單互動階段」,我們就才可能期望小朋友真的成為一種社會動物。

這個時間為什麼會出現在孩子2歲以後?

我們家寶寶帶了一個小桶就下樓了,他又到了小區裡邊玩沙坑的地方,發現小區裡面的另外一個小朋友正好帶了一把鏟子,於是他們倆開始進行了一些簡單配合。

倆人為什麼會不亦樂乎地就這麼着玩起來了?在這過程中,你看他們彼此的行為之間有了一種互補,一旦有了這種互補,其實也就意味着兒童之間交往的發生。

在了解嬰兒同伴交往的特點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我們剛才所提到的案例。

一歲半的明明擁抱軍軍,只是把軍軍作為一個「活着玩具」,他自顧自走到一邊不跟軍軍玩了,這其實也是可以反映出他的社會化水平,主要是明明還沒有達到可以跟軍軍一起玩的階段。

另外一個心理學家帕特也研究了兒童在遊戲過程中的社會行為,揭示出在6歲之前關於兒童遊戲的一些形式。

1929年,他用觀察法研究兒童在遊戲中的社會行為,把兒童遊戲劃分為6種類型:

第1個叫「無所事事的遊戲」;

第2個叫「旁觀遊戲」;

第3個叫「單獨遊戲」;

第4個叫「平行遊戲」;

第5個叫「聯合遊戲」;

第6個叫「合作遊戲」。

我們剛才描述的明明自顧自走到一邊去玩,這個在帕特的理論當中被稱之為「單獨遊戲階段」。我們還會看到另外一個情形,我們帶寶寶到小區下面去玩,很多其他同齡小朋友都在一起扎堆玩,而我們家寶寶只是一個旁觀者,這也是屬於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就是「旁觀遊戲」。了解嬰兒交往中的特點之後,我們怎麼做才可以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僅僅是把同齡夥伴作為「活的玩具」,就剝奪他跟同齡夥伴接觸的機會,這種做法當然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們希望寶寶此後能夠成為一個人際交往的高手,那麼就在他特別小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他提供或者說是創造越來越多的交往機會。基於孩子在三歲之前他的心理方面發展的一些特徵,我們知道他的語言會經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語言的發展是落後於他的這種交往動作的。雖然作為我們成人,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我的喜好和厭惡,可是對兒童來說,他們也是因為語言能力的這種缺失,他們很難會通過語言來表情達意。孩子們是怎麼樣來表情達意?他們經常會用動作來表達,比如我看到誰了,我看到一個玩具我特別喜歡,我的一個動作就是我去拿起那個玩具親親。同樣看到一個小朋友我也會特別喜歡他,可能也會怎麼也會親親他。但是親親擁抱等等這樣的交往動作,並非是在所有的文化當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們一方面要挖掘、引導孩子通過動作來表達喜好,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給他設定一下關於這個動作可以做的範圍。比如我們跟他說,親親抱抱這樣一個動作,可以放在當家庭成員當中進行;你到小區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這時候你可以做握手這樣的動作,也可以有擁抱這樣的動作;但是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時候,擁抱和親吻這樣的動作就不應該發生。三歲之前,很多時候孩子們之間的社會連接,主要是通過玩具建立起來的,就像我們剛才所提到的互補階段。比如帶寶寶下樓的時候,我就事先給他約法三章,給他準備一個玩具,然後也會提醒叮囑他,過一會兒見到小朋友的時候,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提到兒童玩具的時候,也需要提醒一下家長,並非玩具越多越好,也跟玩具本身的貴賤程度沒有關係。大家可能也有這樣的體驗,帶寶寶去住了一個五星級酒店,你會發現他只是對周邊的沙子感興趣,或者說他被路邊的水塘吸引住了,那麼這時候沙子和水塘都成為了兒童在交往過程中的一個道具。我們知道小朋友都特別喜歡水,也會喜歡沙子,那麼有水和有沙子的地方,就會成為一些比較好的交往場所。

三、幼兒期兒童同伴交往的特點和促進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進入到幼兒園了。

當家裡有了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們就會發現他一天到晚跟我們絮絮叨叨,今天我跟誰是好朋友,明天又會變成我跟誰就不是好朋友了。

跟大家分享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來自於小朋友在幼兒園期間發生的。

為什麼這個時候的小朋友會在和特定對象之間頻繁建立聯繫,也會頻繁割斷聯繫?可能很多家長有過這樣的困惑,怎麼玩着玩着最後倆人就掰了,可能還會動起手來了,這時候我應該怎麼辦?我是管還是不管?這個案例的主人公花兒已經上幼兒園了,成為我們在心理學當中另外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幼兒」。我們在提到幼兒的時候,是依據孩子生活的場所幼兒園來定義,幼兒園一般接納的是3~6歲之間的孩子,我們所提到的幼兒也就指的是3~6歲之間的孩子。在幼兒這個階段當中,孩子們之間是怎麼交往的?

從三歲開始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跟自己相同性別的夥伴在一起。孩子們為什麼會偏愛自己相同性別的夥伴?也是跟孩子對自身性格的認同有關聯。孩子在2~3歲之間,做了很多跟性有關的行為探索,比如男生是站着尿尿的,女生是蹲着尿尿的;男生一般都穿褲子,女生一般都穿裙子。在孩子選擇相同性別的同伴時,其實也是期望從對方的行為當中來獲得一種對自身性別和自身性別行為的認同。在這個節點當中,我們會發現他的交往圈子在漸漸擴大,可是如果對他交往的對象進行梳理,就會發現這些對象來自的範圍比較狹窄,他的好朋友是同一個小區的、是他幼兒園同班的、是爸爸媽媽同事家的孩子……這時候孩子關於同伴的選擇,主要是依賴於成人給他設定的生活場景。從這樣的一個事實當中,可以知道我們給孩子劃定的生活半徑越大,也就意味着他交往的對象、交往的範圍就會越廣,他交往的對象可能也就會越多。但是也別忘了,這些夥伴都是建立在地域的遠近當中。某一天搬到了另外一個小區,孩子此前認為跟小軍是好朋友,就因為離開了這個小區,他跟小軍就再也不是朋友了。在這個階段當中,這種社會鏈接很容易建立,但是同樣也會特別脆弱不堪。儘管孩子會頻繁接受一個詞叫「好朋友」,可是根據心理學當中對「好朋友」的定義,嚴格來說還真的沒有獲得一個比較穩定的親密關係,也就是說孩子並沒有能夠達成我們所提到的友誼的階段。這時候關係的破裂可能源於玩具爭搶,爭搶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具體的碰觸。研究發現,這種身體上的種碰觸、攻擊或者是語言上的攻擊,一般在4歲的時候達到頂峰。這種攻擊行為可能在1~2歲時就已經出現了,儘管在4歲達到了頂峰,但是在5歲時,因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攻擊行為發生的頻率也會降低。在了解到幼兒同伴教育的特點後,我們再來看一看剛才所提到的花兒的案例。

花兒跟小朋友之間屬於反反覆覆,也符合幼兒交往的特徵,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比較穩定的情感連接,就是她跟小朋友元元的關係主要是基於幼兒園同班同學而建立起來的,也同樣是基於地域的臨近建立起來的,這種關係往往會特別脆弱。

花兒跟小朋友之間還會有很多肢體衝突,家長在看到孩子的衝突之後會特別緊張。

如果是被打孩子的家長往往會憤懣不平,說一句話「你給我打回去」;

打人的家長一方面會特別欣慰自己家孩子沒有被欺負,但也可能會有些隱憂,小時候就這麼打人,以後上小學上中學可怎麼辦?你之後可能就會打得沒有朋友了。

當我們把身體的碰撞作為他們之間發生連接的途徑時,很多時候就不能簡單用「攻擊」這個詞來命名它。

舉個例子,我小朋友特別小的時候,某一天我抱着她,突然她不停拍我的臉。外婆在旁邊第一個反應,你怎麼打媽媽?外婆做出了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反應,那麼對小朋友來說,她覺得特別新奇,於是為了讓外婆再次發出這個反應,她就開始頻繁拍我的臉。這個過程中,外婆給拍打這個行為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你打媽媽」。當兒童在交往最初出現我們不太期望的行為時,首先提醒家長,不要想太多,而且對這種行為的命名一定要特別謹慎。我當時是這麼給我家小朋友解釋的,你是不是覺得今天媽媽的臉特別軟,你想摸一摸是嗎?然後我就拿着她的手「你這樣摸,輕輕地摸,媽媽會特別舒服,謝謝你。」在我給她做這種表達、引導之後,她很快就杜絕了打臉的行為,力道的確降低了。在孩子這個階段當中,想要完全避免這種攻擊行為基本是不可能的,對打人的和被打的,甚至還有旁觀者,在心理學當中我們往往都會要求對他們進行「移情訓練」。所謂的移情訓練,轉化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話,就是要引導孩子可以感同身受。我家小朋友在幼兒園階段,衝突最初是發生在她和幼兒園的小朋友身上。幼兒園裡邊有個鞦韆,只能每天放學的時候才可以去玩。一天我承諾一放學就去接她,但是我們去那的時候,有一個大班的小姐姐已經坐在那了,旁邊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大班的小姐姐在鞦韆上始終不下來,當她終於決定下來的時候,她說輪到她班上的另一個小朋友了。我家小朋友當時就拉着我,仰起小臉說:「媽媽,姐姐不遵守規則!」我跟她說:「你可以跟姐姐說,我們需要排隊。」然後她不肯說,我就跟她說:「如果你不敢說,那我們就不說,我們就不玩了回家了。」在這件事情當中,我家小朋友覺得特別挫敗,一剎那她就開始崩潰痛苦起來,然後一邊痛哭一邊用小手在我身上、手上留下了很多的指印。當她晚上情緒平靜之後,我跟她說了一下這個問題的處理策略。對她來說,其實她也被攻擊了,被攻擊是因為什麼?因為本來應該屬於她的一個權利被剝奪了。我告訴她,必須是你邁出第一步。如果你跟小姐姐說了,然後她就堅決不同意,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幫忙。但是媽媽絕不會在你沒有開口嘗試的情況之下,代替你把這件事情解決了,這是不可能的。她看到了我手上的傷痕,就問我媽媽疼不疼,也要學巧虎一樣給我呼呼。疼不疼我沒有直接告訴她,我就趁她不注意掐了她一下,她立馬哭起來了。後來我就跟她說,「你看媽媽手上有這麼多指印,媽媽剛才只是掐了你一下,你就哭起來了,那媽媽疼不疼?」「疼。」「那你還掐媽媽?」「再也不掐了。」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只是讓她感受到了一種痛苦的體驗。這件事是發生在我和我們家小朋友之間,我還是讓她受到了一種傷害。在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問,如果你被打了,你疼不疼?我們甚至還可以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比如帶孩子去見小朋友之前,跟他說「一會兒就帶你和某某見面,你要記住不能動手打他」,這就可以了。幼兒期,我們想要精進孩子的同伴交往的質量,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利用地域優勢幫助孩子拓展交往的對象;指導孩子之間進行交往的方式;妥善地對待孩子之間的攻擊行為。

四、童年期兒童同伴交往的特點和促進

讓我們來看看第三個例子。

六六她並沒有回到「什麼是真正的朋友」,但也就是從對話中,或她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就說明小朋友已經開始渴望一種更加親密、更加深入的人際關係了。

孩子們上了小學之後,我們一般稱之為童年期。

在提到童年期孩子的交往特點的時候,在開場的例子當中,我都已經被我們家小朋友嫌棄了,她特別期望能夠重回學校,能見到她的小夥伴們。

這樣的一個事實也說明,在孩子的社會關係當中,對同伴的依存性增加,而我們此前賴以為豪的、跟她之間的這種緊密情感鏈接好像已經漸漸淡弱。她已經把同伴關係居於跟父母的關係之上。

有些雞湯文會直接說,中國父母跟孩子的感情其實是屬於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們全身心依賴父母的時間,也不過是前10年左右。

我們要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因為後面孩子可能會嫌棄父母了,他對同伴的依存性就會增加。這種依懶性的增加,可能會在孩子青春期時,也就是11歲、12歲的時候會達到頂峰。孩子對同伴評價的重視程度會明顯高於對家長的評價的重視程度。

那麼,在小學階段或是叫童年期兒童同伴交往,還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就是他們跟同伴之間的關係會漸趨穩定。

我們所提到這種穩定,已經不再是跟分享玩具等等的這種關聯,而可能會跟心理上的信賴,甚至是跟我們提到的興趣等等關聯在一起。

我們家小朋友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有天晚上我發現她把橡皮往書包的各個角落都塞滿了。

我就很奇怪問她為什麼,她就跟我描述了白天發生的事情。

上課時她發現自己沒帶橡皮,就試圖跟一個小男生借,哪知道坐在他前排的女生,回過頭來就威脅那個小男生,如果借了就不跟他玩了。

我們家小朋友一看這架勢,借給她是不太可能了。她想起來有個小朋友曾經跟她說「你是我最信任的朋友」,於是她就帶上一支很稀罕的熒光筆走到了那位曾跟她表達過信任的小朋友那裡,我把我這支筆送給你,你能不能借我橡皮。

結果是這位小朋友收下了她的筆,但是並沒有借給她橡皮。

從她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們能夠看出來,孩子們此前基於玩具或文具的分享階段已經告一段落了,更加強調的是信任。

也是在這個階段當中,孩子們的同伴交往是屬於雙向的,雙向是指要有來有往。

比如孩子跟同桌小朋友分享了一個好吃的,他可能就會對對方有一個預期,也希望得到同樣的回饋。

這種雙向幫助的階段,也就產生了在兒童交往過程中關於公平,關於自私的論斷。

孩子們對同伴的依存性會增加,他們還會把一般的同伴關係和友誼開始進行界定,和比較親密穩定的同盟關係做一個區分。

了解到小學階段的兒童的交往特點之後,家長可能也會好奇了,比如家裡小朋友在學校里被貼上了「淘氣包」這樣的標籤,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們家小朋友在學校里大家都喜歡跟他玩。

孩子所面臨的這種交往狀況,也對我們家長提出了一些考量,那麼在小學階段,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兒童的同伴交往技能呢?

首先,建議大家先了解下孩子之間選擇同伴的一些因素。

我們會發現小朋友在交友標準上,天生會首先以樣貌、身材作為選擇的標準。除此之外,他們會開始強調興趣愛好,還有相似性,比如我們倆都在數學班裡,我們倆都喜歡畫畫,我們倆都喜歡街舞。進而就會升華到在人格特質上的相似性,比如他們會發現自己跟夥伴之間有相同的興趣,他們也會傾向於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那類人當朋友。還有一個因素,大家不能忽略,在小學階段中,成績也是孩子在選擇同伴時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可能會不太看重了,但是在小學階段中,成績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那麼,在了解到小學階段孩子們彼此選擇交友的標準後,我們就應該知道該用怎樣的標準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受同伴歡迎。研究者們根據同伴交往中的人氣,把孩子們分成三類。大家也可以想想我們的孩子是否符合,所列舉出來的受歡迎兒童的這些特徵。

研究者們採用的方法特別簡單,叫做同伴提名,家長也可以做這個簡單的實驗。比如校園開放日,我們可以直接問孩子班裡幾個小朋友,最喜歡和誰玩,最不喜歡和誰玩,請分別說出三個。這樣兒童在群體中的被接納程度,我們就會一目了然。關於人氣,我們可能還會發現有一種特別矛盾的現象。舉個例子,班裡有5個籃球隊的男生,其中一個小男生非常淘氣,大家不想跟他一起玩,但是他籃球打得特別好,在籃球隊屬於老大的地位。這樣的孩子,我們稱之為有爭議的孩子。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更加注意自己的外表、語態特徵等,幫助孩子挖掘一些興趣愛好,使得他們在選擇玩伴時,能夠以興趣來吸引到志趣相投的人。這是在小學階段,我們在拓展和提升孩子的交往質量時可以做的事情。

五、青少年期兒童同伴交往的特點和促進

在孩子12歲之後,他們可能會基於興趣等形成一些朋輩,也被稱之為同黨,孩子們開始結團結隊了。

在這個階段,他們對朋友的選擇標準特別單一,跟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這位主人公是16歲的陽陽,高一的學生。在同伴交往過程當中,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在整體的發展趨勢當中是相似的。陽陽有一個死黨,但是這個死黨完全不符合我們關於好孩子的定義,他會抽煙、喝酒、逃學,什麼事都幹過,他已經違背了作為一個學生要遵守的基本規則。然後陽陽父母就很着急,特別擔心孩子會走上歧路,所以他們試圖開始對孩子的教育過程進行干預。但是陽陽根本不搭理父母的意見,他說誰是我的兄弟。當他說誰是我兄弟的時候,他已經把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聚到了跟血緣關係相同的位置了。陽陽的父母聽到這樣的回應後,估計火冒三丈都不足以形容他們的怒氣。那麼這個現象正常不正常呢,當然也是正常的。

在孩子初高中階段,也就是我們所提到的青少年時期中,孩子們之間的交往特點會反映在交往方式的變化上。孩子們之間會有自己的比較新興的溝通符號,比如沙雕、集美、呵呵等等。這些都是他們在群體中自己發揮、發明出來的一些俚語,這些都可以成為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們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們不好好說話,但是不好意思,這是因為我們家長out了。這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是否也在同伴圈子中創造過一些這樣的俚語呢。從中我們看到,他們從肢體的碰撞變成以語言作為普遍的交往途徑之外,他們在交往對象的選擇中,還往往強調雙方必須得要有一些共同的秩序。我們還有發現,孩子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出現的很多問題,也經常會跟同伴交往有關。比如老師可能會幹預孩子的交友,會跟一個成績好的孩子說,你就不要和誰一起玩了,免得他帶壞你。然後家長也有可能會跟孩子說,你看誰一天到晚穿得奇裝異服,一點學生的樣子都沒有,你不要再跟他一起玩了。但是很遺憾,孩子們是不會聽的。我們能做的是一方面是觀望,另一個方面是給孩子一些適當的指導。在孩子快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他們的交往對象可能會發生變化,開始跟異性之間有一些交集,很多時候是通過好奇和好感表現出來的。我們再看看關於陽陽的例子。

他認為朋友就是他的兄弟了,這是已經把非血緣的生活關係上升到了有血緣關係的社會關係當中,也說明了穩定性和親密性都已經加大了。也就是說,孩子對同伴關係的關注程度會重於對親子關係的關注程度。基於此,在了解到他們具備的這樣的特點之後,我們做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需要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我們不能落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比較俗套的認知,比如用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來評價孩子。我們更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來看待,每個個體身上都會有優點。我們可以跟孩子展開一個孩子自身的以及他朋友的優缺點的討論,這樣引導孩子努力做到揚長避短。我也想提醒一下大家,青少年期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中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他們總是傾向於對自己做一個比較低的評價,自卑會成為12-15歲青少年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當孩子內心的力量處於一種熄火的情況時,來自同伴群體的鼓勵所能產生的效率遠遠不是我們家長能夠想象的。孩子們的心會向同伴打開,我們更應該給他們創造一些跟同伴交往的機會。在同伴交往過程中,提醒大家要關注孩子的虛擬的同盟關係。這種虛擬朋友關係,就是像通過微信搖一搖認識的一個人,通過QQ找附近的人認識的一個人。這樣虛擬的同伴關係的存在,加大了孩子人際交流的風險。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在尊重孩子隱私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掌握孩子的動向。因為他是在青少年期了,已經獲得了更多跟電腦和手機的支配權。如果孩子在12歲以下,甚至更早的年齡,不建議讓孩子過早使用電子產品。我們不用把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但是我們也的確要關注一下電子產品,它可能會帶來的潛在危害。比如一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內向,特別害羞,沒有朋友,然後他在網上找了幾個小夥伴,他開始放開自己,大放厥詞了,也交到了一些小夥伴。但是這也存在一個風險,他儘管在網絡空間中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一些相關研究表明,交往技能缺乏的個體,當他頻繁迷戀社交網絡的時候,只會進一步削減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技能。在這個階段中,孩子跟同伴之間的交往中常常會有情緒的表露。比如你看我不順眼,然後就狠狠瞪我一下,我發現你瞪了我一眼,我也沒有辦法,還很氣,於是可能就會做出一些自殘的行為。青少年時期不良的同伴關係,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抑鬱、焦慮等,甚至輟學、學習倦怠等等,不良的同伴關係會成為這些情況的誘發因素。我們自己也有這種體驗,比如我穿了一件衣服,不小心在上面劃破了一個洞,我穿着這件衣服走進班上的時候,我們班同學都在哈哈大笑。不管是我平時玩得特別好的朋友,還是平時玩得不太好的朋友,都哈哈大笑起來。在那一瞬間我覺得我自己被傷害了,我被傷害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獲得尊重,我一直認為他是我的好朋友,但是他在我難堪的時候沒有給予我及時的幫助。這種傷害的發生就是基於不良的同伴關係。這時我們就會問一個問題,好的同伴關係是從哪裡來的呢?可能又得回到我們所提到的親子教育的這種話題當中。我們都知道,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父母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的交往的技能,最初就是在家庭生活當中獲得的。假設我跟我的老公在交往的過程中,一言不合就開打。那麼「打」這種身體的攻擊冒出來,已經成為我們倆之間維持的一種溝通途徑。但是別忘了,父母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具有榜樣示範作用的,孩子可以從對父母行為的觀察當中得知我不開心會「打」,這也意味着我們把一種不良的溝通模式和一種不良的溝通技巧施加給了孩子。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16 17:09:43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4-07-11 01:07:33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4-05-10 06:05:2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4-02-21 06:02:42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