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而獨立》將帶你我探尋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之間隱秘的聯繫

情感導師 831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年輕一代對婚姻的恐懼來源於父母婚姻的不幸,為了想盡辦法讓自己不犯錯,以此來博得父母對自己的認可,使得這些孩子在自己面臨是否選擇婚姻這個問題面前不斷退縮,在他們看來,至少目前不結婚的決定會相對安全一點,否則自己也會像兒時所面對的父母一樣,不得不去面對婚姻中的種種問題。

通常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夠幸福,那麼他們會希望在孩子身上加注更多的關注度和期待,於是孩子為了讓父母開心便會試圖讓自己一步步掉進「完美主義」的陷阱,實際上這裡的完美指的是讓父母覺得自己無可挑剔,而並非內心真正想要做的那個自己。

童年時期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問題,既有童年的影子,又將影響到他成年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具體表現為,童年時期的他們,恐懼由於自己不夠完美而被父母拋棄;成年後的他們,懼怕自己的親密關係也會變成父母的樣子。

然而最可怕的是,他們既沒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聯結,也沒有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的勇氣和能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不會和自己相處,原因是他們從小為了在家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處事方法,就已經把自己塑造成了他人(父母)面前的完美小孩,不允許自己在他人面前犯錯、失態等等。

《親密而獨立》將帶你我探尋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之間隱秘的聯繫

到這,我們就需要提到《親密而獨立》這本書了,作者將以上人們面對人際關係時的不知所措總結為「聯結恐懼」。

沒錯,這就是今天的主題了,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既無法與伴侶保持親密,也沒有做到健康的獨立。

親密不是時刻黏在一起,而是一方面願意在伴侶面前展示真實的自己的同時,也願意接受伴侶真實的樣子。但這不是說可以接受好的或者不好的一切,而是當我們彼此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正面或負面情緒、感受、立場、想法、需求等等,這些真實存在的抽象事物將陪伴我們一生,這就是自我。

有時候我們的自我甚至會和伴侶的自我發生衝突,但沒關係的,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夠面對雙方之間的衝突、爭吵、和解、道歉等一系列問題的,因為這都是相處過程中再自然、再尋常不過的狀態。而有些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才敢於釋放自我,當兩個人在一起時要麼表現得過度壓抑、一切都服從於這段關係,也就是把自我完全掩藏起來;要麼就是過度防禦,比如說你明明是在關心對方的身體狀況,但表達的語氣和聲調就像是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一樣,缺少正常的情緒和情感,你會看到這樣的人內心充滿了憤怒。這實際上就是因為自己在人格上不夠獨立才導致伴侶的身體一旦出現狀況,就會勾起他內心的依賴,讓他聯想到自己有可能會被拋棄的那種感受。其潛台詞就是「你怎麼能生病呢?你要是出點什麼事,我不是就被拋棄了嗎?」

這些不會親密和不夠獨立都來自於人們出生後的幾年裡,父母沒能與他們建立起聯結,同樣地,父母也沒有為他們做出積極地獨立自主的榜樣。原生家庭是一個孩子最早參與的親密關係,所以他被養育成什麼樣子、接受了怎樣馴化,他就會拿着這套唯一的應對系統去和這個世界打交道。同時,在他有了伴侶後,他也會用父母教給他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親密關係。為什麼今天一談到親密關係中人們顯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就一定要談到原生家庭,因為人們對待伴侶的方式就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

親密關係本身就意味着一種聯結,而獨立其實屬於一種主動追求、主動去掌控某些事物的狀態。如果一個人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無法和伴侶保持健康的聯結,那麼也自然談不上真正的分離(也就是獨立)。沒有和父母分離,是什麼概念,你今天為人處事的方式都在遵循着你小時候對父母的一些服從和承諾。他們希望小時候的你是什麼樣子,現在的你也依然如此,也就是說,你沒能發展出自我,即便你已經長大成人、已經有自己的伴侶,但是你內心那個屈從於父母的小孩依然存在,你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你沒有成為你自己。

01 沒有建立起聯結,也就無法真正獨立

一個嬰兒自打來到這個世界,就需要與世界產生聯結,這個幫助他、引導他和人、事、物逐漸產生聯結的關鍵人物就是父母,因此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表達需求時,是需要得到關注的。

反之如果他的任何行為都無法博得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意味着他的需求是不會被重視的,慢慢地,他自己也會放棄掙扎和抵抗,不再對外界(也就是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然而這種永遠無法掌控自己生活、無法滿足自身需求的感受和情緒卻會被非常真切地留在記憶里。

隨着這個孩子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他就會將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誤認為是這個世界對待他的唯一方式,於是他也將自己面對父母時的表現都反應在和其他人的相處中。

沒有和父母建立健康聯結的孩子,也無法健康地和父母分離,即擁有獨立的人格,允許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依附於讓父母開心的需求去觸發的一系列行為。

這種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對父母的過度恐懼和過度依賴,致使孩子們一方面極力追求獨立,想要儘早擺脫父母的掌控,一方面又強烈渴望和人、社會發生聯結,因為這是他們嬰兒時期未被重視的訴求。

02 成功的聯結旨在雙方的訴求都能得到對方的正視

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意味着我們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再糾纏於和父母的相處模式中,也不會將應對父母的本能反應重複應用在其他人身上。

然而聯結的關鍵作用就是使孩子能夠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此時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而成年後的他能否對他人產生信任感,決定性因素就在於他的訴求是否得到了回應、正視、傾聽和行為反饋。

如果在這段親子關係中,孩子只是一味在滿足着父母的需求,而自己的願望和需求卻不曾引起父母的關注,也無法對父母產生影響力,那麼他就無法信任父母,也無法建立自信,因為不論他做什麼都無法和對方產生聯結。

或者說他認為重要的東西,是不被重視、允許和接納的,而為了在這個家中生存下去,父母認為重要的東西,或父母的需求將永遠被放在首位。

此時這個孩子的內心是沒有愛、自由、信任、自尊和歸屬感的,最重要的是他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這類孩子會開始尋求一種既害怕又嚮往的、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獨立。

這時候就會發展出一定的自主性,即「我需要掌控些什麼」的願望。這裡的自主性是個中性詞,它既包含了對積極事物和行為的選擇,也包含了對那些消極事物和行為的自主選擇。

03 自主模式來源於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對我們這代人來說無論如何都逃不開的話題了。這意味着我們其實是在進步的,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法、行為等追根究底,問一問我們為什麼會是今天的樣子,我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的。

(《親密而獨立》)書中提到的關於情緒方面的溯源,我覺得還是非常有必要在這討論一下的。這裡面有個幫助我們完成自查的小練習,我簡單描述一下。(以下練習內容是從書中截取的)

1、問問你自己,你的父母在養育你的過程中,和你建立聯結是偏向正面的,比如溫暖、支持、讚許、穩定的;還是負面的,比如漠視、自私、不理解、變化無常等等。

2、你的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他們允許你表達哪些情緒,你是否有一些負面情緒是不被他們允許的,比如無助、羞愧、嫉妒、恐懼、傷心、哭泣等。

3、你在家中承擔着什麼角色?是個真正的孩子,還是你必須為了滿足他們的某些願望而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務,成為他們讓你表現的樣子。就是不得不做一些他們喜歡你做、但你不想做的事情。

4、基於以上這3個步驟中得到的信息,你可以判斷出它們在你和父母的關係中,起着怎樣的作用,它們給你帶來的信念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你更信任自己,還是不得不去信任父母讓你做的那個你,比如你不能在他們面前表達負面情緒、必須讓他們開心、必須服從他們的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不能令他們失望、不能和他們分離等等。

這個練習我大概就節選前面四個步驟吧,在這本書中這個練習有14個步驟。從中我們能看出通過分析父母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允許孩子表達哪些情緒、想法、感受,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孩子是否能夠被全面關注。

很多孩子在家中是不允許出現負面情緒的,這樣孩子接收到的信號就是自己永遠不會被理解、關注和重視。他們只能一味地掏空自己,以滿足父母的種種需求,而忽視掉自己的需求,這樣的狀況,就是沒能和父母建立積極的聯結,而他們內心也會積累非常多的壓抑的情緒。

這時候他們內心要麼是叛逆的,(壓迫帶來反抗,這個因果還是成立的。)渴望過早脫離家庭組織;要麼是只能依賴父母的價值體系才能對事物做出分析和判斷。過度追求獨立和無法獨立都不是真正獨立的表現。你的父母有沒有對你過度依賴,或是完全忽視你在家中的存在,決定了你能夠擁有健康的獨立意識。其實聯結和獨立是共同存在的。我們既需要自我成長、修復的空間,也需要和他人、和這個世界產生聯結。既需要滿足自我的一些需求、堅持自己的信念,也需要具備同理心、傾聽、共情等能力。

一般來說,在成長初期,父母的陪伴、支持、理解、及時回應、言傳身教等是最重要的,這些特殊時期的帶有積極特徵的聯結動作會令孩子保持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力,他們會發展出積極主動的特質,會擁有愛的能力,也能坦然接受被愛,他們因為被理解和支持,也更加能夠理解和支持他人。

可在這個階段里,如果父母總是靠獨斷、壓制的手段來打擊孩子,不允許、不接受他們做這做那,不允許他們表達正常的喜怒哀樂,那麼這個孩子內心就會充滿焦慮和憤怒。父母可以靠操縱孩子的行為來獲取掌控感,那麼對於同樣也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孩子來說,他們怎麼獲得掌控感呢?他們連自己的情緒、感受都不能被允許存在的情況下,他們的人格和心理狀態又怎麼能夠健康呢?

這些內心充滿了問題的孩子總會長大,有自己的伴侶,而最初接觸到的親密關係帶給他們的種種糟糕的感受,他們也會如實保存這段情感記憶,同時他們在潛意識裡會認為親密關係都如此糟糕,所以哪怕他們遇到的伴侶和他們的父母完全不同,他們也還是會以一種報復性的防禦姿態去回應自己的伴侶,因為他們會把父母的特徵和行為模式都安插在伴侶身上,會幻想伴侶和父母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會把自童年時期就產生的壓抑情緒都發泄在伴侶身上,希望以此在伴侶身上、在親密關係中獲取一些掌控感,只不過這樣發泄式的、報複式的掌控帶來的只能是對自己、對伴侶以及對親密關係的傷害。

而這種獲取掌控感的行為就是消極的那種自主性。這種自主也將伴隨着獨立性。比如為了逃避親密關係而把原本應該花在伴侶身上的時間都拿來工作、消遣,或是當伴侶提出一些合理需求時,比如傾聽、共同去看場電影等,你卻表現出一副完全不感興趣、也不想參與的表現。總之,這種不太好的自主獨立,就是無法滿足對方的聯結需求,也可以說是對這段關係不夠負責吧。這種應對模式不正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嗎?當你哭泣的時候,他們告訴你「你應該學着積極陽光一點,你怎麼能哭呢?」或者當你受委屈時,他們告訴你「這還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有什麼好委屈的?」正是這些存在在整個童年時期的相處方式,使得你如此苛刻及不負責任地對待你自己的親密關係。

04 哪怕是後知後覺,也比一直蒙在鼓裡要好得多

那也許有人就會問了「你把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有什麼用呢?大道理誰不會講呢?」其實我倒認為之所以作者會把這部分內容占到一半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溝通不暢、或是其他情緒問題,即便這些使人充滿焦慮和恐懼的狀態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常態,但是人們卻依然陷在這樣的惡行循環中,不知如何打破這個循環。

所以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聯結和獨立之間的關係,需要讓大家重視其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之間的微妙且隱秘的關聯。因為這些造就了今天的你我,每個人都會受到或多或少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只不過有些人受到的影響更積極一點,有的卻是消極的。

在被父母養育的這段親密關係中,我們需要追溯的內容包括:

父母如何看待你的情緒以及如何處理他們自己的情緒。他們是否允許你表達真實的看法和負面情緒,你是否需要提前感受他們帶給你的來自成年人的焦慮;

當你需要幫助和支持時,他們是否會滿足你的聯結需求;當父母發生爭執或冷戰時,是否會把注意力轉移到你身上;

他們是否會打擊你做事的積極性、主動性或是乾脆忽視你關注的重要事物,你是否由於長期遭受打擊而認定是自己的能力有問題,從而陷入自我否定,也因此失去了主動性和獨立性。

以上這些有關聯結和獨立相關的問題,還可以列舉很多很多,有了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尋,你才能挖掘到自己親密關係好或不好的根源。而當你真正了解到你在很多方面都還不夠成熟時,你也同樣擁有修正的機會。改變的第一步都來自於自我觀察和意識,對於人們意識不到的問題,永遠都無從改正;只有被意識到、受到關注的問題才有可能被逐漸糾正。

不過值得特別提醒的一點是,此文只是起到探究真相的目的,讓大家了解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中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我們未能發展出真正親密和獨立的能力,而不是讓大家去回頭責怪自己的父母,他們也有他們成長的痛苦,他們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意識到問題出在哪,然後對症下藥去逐一進行修正,並有針對性地去努力成為自己,並告訴自己,你值得也有權力擁有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且親密而獨立。#世界讀書日#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2-13 19:12:44

我一閨蜜諮詢過,很專業也很靠譜,是一家權威諮詢機構

頭像
2023-10-02 11:10:37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