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愛情這門課,我是大家的同學

情感導師 756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是個研究比較文學、電影與小說的「50後」,前一陣卻因為在網上講了一系列愛情課而走紅。他對戀愛的詮釋,可謂「金句頻出」:「兩個人相愛,激發出靈性,生命就活了。」「現在人的分手能力,遠遠大於相愛能力。」「在愛情面前,考慮一多,就雜草叢生。」「現在相愛越來越難,主要是男性不適應越來越強的現代女性。」「有單身信念的人,更有可能遇到靈魂伴侶。」

去年他就通過實名認證,成為了一名B站的up主,結合當下的熱門話題,錄製視頻分享自己的觀點。「年輕才要躺平!」「公務員真香?」「結婚是坑?」最高的一則短視頻獲得432萬次點閱量,他自己也收穫了50萬粉絲。

梁永安:愛情這門課,我是大家的同學

梁永安並不想當網紅,也不希望「出圈」,他只想藉由網絡平台和更多人相互聯通,促進年輕人的多維思考。作為一個插隊過兩年的知青,梁永安也曾經歷過自己的迷茫時刻,但在傣族村寨中度過的兩年時間,還是成為他之後崇尚勞動、熱愛自然的能量來源。在日常生活中,梁永安喜歡背着兩個專業相機出去旅行,在朋友圈寫小短文,記錄旅行或者與人相遇的心得,再搭配當地的歷史典故或民間風俗,傳達給更多的人。他希望自己作為人生的旅行者,能夠有過程、有深度。

走紅網絡的愛情課,一次演講成為契機

在大學裡教書,梁永安並不講愛情專題。今年9月開學,他在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開「外國現代文學選讀」和「從小說到電影」兩門課。梁教授和愛情話題結緣是在2017年,「一席」邀請他參加在深圳的演講會,他講了《單身的黃金年代如何面對愛情》。演講後引發了不小的反響,視頻點擊量達到150餘萬。這讓梁永安意識到,愛情問題在當代中國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話題。

「以前是農業社會,大家天經地義要結婚,現在是全球化的社會,一個人的生活也能很豐富,」梁永安說。即使是這樣,他仍然鼓勵年輕人嚮往愛情。他在演講中說,世界就在自己的愛情裡面。

35分鐘的演講,激發起大家的共鳴,「一席」的編輯們感覺還可以把問題拓展開來,分為更具體的話題,與青年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梁永安也覺得在他日常研究的文學作品與電影中,豐富的情節反映了愛情中的許多面,都值得展開談一談。於是他又來到「一席」,勁頭十足,一口氣準備了36個話題。不過因為時間限制,講了「愛情課」第一季,一共6講,包括初戀、分手、前任等愛情中的普遍現象。梁永安講課並非天馬行空地抒發個人觀點,他更像一個文學路上的同行者,和大家一起體悟文學,體悟人類情感。他最喜歡的一句話很能代表他的心情:「我是大家的同學。」

在第二課討論愛情中的「等待」時,梁永安說,等待本身聽起來很優美,但可能也是我們生命中一個巨大的陷阱。圍繞着這樣的觀點,他選用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舉例,討論關於「剩女」和「單身狗」的話題。在《麥秋》中,主人公28歲的女生紀子,最終在等待中,找到了自己的愛情。然而梁永安又特別指出,在等待愛情的焦慮中,人們也可能浪費生命,喪失了自己大量的成長機會。他說,在自己一個人的生命里,也能過得精彩、飽滿,才能看到另一個相等的人,並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感受與鼓舞。他以電影《窈窕淑女》舉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語言學家希金斯,和賣花女伊麗莎,正是在這樣尋找自我成長的等待中收穫了愛情。

選用大量的小說和電影案例,梁永安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說,在生活中,人能做出的選擇是有限的,但小說和電影中的故事,呈現了生活的最大可能。

在網上講愛情課出了名,回到大學校園中,梁永安也通過開演講和同學們一起聊聊人生的愛情選擇。2019年3月,在中科大,他的演講《「全拋」時代的愛情選擇》,吸引了將近300個同學來聽,教室里坐的滿滿當當。從當時留下的照片資料來看,後排的角落還有不少晚到的同學站着聽演講。老師同樣通過大量經典文學案例,結合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分析青年人面對的愛情選擇與自我價值實現。老師幽默的表達方式,也讓現場爆發出陣陣笑聲。這次演講之後,梁永安開始在中科大開設人文藝術通識課,雖然內容並不以愛情為主,但仍然受到不少同學的歡迎。還有同學專門在知乎上「強烈安利」他的課,整理髮布了不少梁老師的課堂金句。

梁永安不大習慣被稱為老師,在大學生涯中,他很樂意就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和大家交流分享。最近他已經準備好了愛情課第二季的12講,預計在深秋到北京「一席」來完成錄製。異地、私奔、重逢、暗戀、相親,在這些古今中外亘古不衰的愛情話題中,梁永安將帶着大家,從藝術作品中解析生活的千百種方式。

教授也做B站UP主,網絡流行語用不停

梁永安註冊嗶哩嗶哩的時間並不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發布了60多則短視頻。因為是新世相團隊邀請他合作的欄目,梁永安並不負責視頻的剪輯和發布,只管錄原始影像,錄好了就給編輯傳過去。

最火的一則視頻,是今年情人節當天上傳的「為什麼我說90後和00後是歷史上最不適合結婚的一代?」視頻里,梁永安笑眯眯地坐在寫字檯前,對着鏡頭娓娓道來。討論起催婚話題,他說,「我也想問問大家,你們是否也被催婚呢?有的話請扣1,沒有就請扣2。」

評論區熱鬧極了,將近兩萬五千條評論中,熱評第一就收穫了五萬八千多個贊和六百多條回復,大家就着視頻中的話茬兒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梁永安拋出的話題,幫助有同感的網友,聚集在一起碰撞觀點。他自己卻表示,平常不怎麼看評論和彈幕,也很少親自下場和網友互動。「一方面是太忙了,另一方面是因為,視頻一旦發出去,就成為了一個公共產品,不再完全屬於自己。」他覺得自己只是負責完成整個思想拼圖的一部分,並非居高臨下地做啟蒙教育者。

在講年輕人想躺平的話題里,梁永安表達了對當下年輕人選擇的支持與理解。「想躺平,是年輕人想去思考、去選擇自己生活的一個非常積極的現象。」他從時代變遷着眼,分析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所擁有的不同價值觀,「改革開放之前,有農業學大寨、鐵人王進喜,當時講究先治坡、後治窩。但現在就不一樣了,生活理念變化了,這一代年輕人,希望在為國家發展而自豪的同時,擁有個人生活的自由。」視頻里的梁永安和顏悅色,絲毫沒有老學究訓人的姿態,他秉持着同理心,只想和更多的年輕人一起聊聊天。

B站發布的短視頻,每一則都在10分鐘左右,梁永安實際錄製的都更長。雖然編輯就選題方向提出建議,梁永安也在自己捕捉着網上的熱點話題,關注網絡流行語。他說,人有兩個生命,一個是生物性的,一個是精神性的,精神生命不分年齡,永遠是年輕的。很多人一到老了就談保養,這很自然,但那只是生命的一方面,我們仍然要去不斷學習,打開新生命。梁永安很喜歡每年的9月1日,他把開學日作為自己精神生命開始新一輪學習的起點。

心裡蒼茫時,還有書本上忽明忽暗的光

在講愛情課的「等待」一節中,梁永安提到年輕人尋找愛情時的焦慮,「內卷」的社會讓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壓力爆棚。在找不到愛情,實現自我價值有時又很費勁的狀態下,這代年輕人的迷茫與焦慮就出現了。結合梁永安的個人經歷來看,如今通透的教授也曾有過迷茫的時刻,但他並不被悲觀的情緒支配,轉而尋找自己的寄託。過好自己的生活或許是告別焦慮的可行方式。

出生在五十年代,小時候跟着家人多次搬家,梁永安還經歷了插隊、做電工,恢復高考後,他又考取復旦大學,並在完成本科和碩士的學習後,留校任教。他的青年時代幾經輾轉,和當下青年人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如今,年輕人抱怨上班、上學壓力大,「內卷」被大家掛在嘴邊上,成了焦慮和迷茫的代名詞。在B站上,梁永安和年輕人聊「躺平」,還有找工作、讀研、結婚那些事,試圖通過交流觀點,緩解一部分焦慮的情緒。但在年輕時,梁永安也遇到過被焦慮情緒包裹的狀況。

高中畢業,梁永安被分配到了雲南高黎貢山的怒江邊,在一個叫做芒合的傣族村寨勞動,開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村寨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日子並不難過。但當時,知青們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會離開,今後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究竟還能不能再念書。「天天收稻穀、運甘蔗,但我心裡還掛着另外一種生活,」梁永安說。

漆黑的夜晚,梁永安自己在村寨里走路,地勢高低不平的,有時還要趟過河流,就算看不太清,也一步都不會走錯。梁永安說,踩着什麼石頭,過什麼彎,全都清楚。他就覺得生活太循環、太封閉了,想起如同在迷霧中的未來,梁永安覺得心裡很茫然。

他回憶起那時候的生活,「最難過的,是一次連續的下雨天,燒飯的柴火都受潮了,我去點火,怎麼也點不着,只冒煙。我乾脆就不做飯了,停下來看着那個煙,腦子裡想,自己的生命可能就像眼前的煙一樣,一輩子也點不着了。」雲南傣族寨子裡濕漉漉的氣息,包裹着一顆不安的心。

隨身帶去的兩大木箱書,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帶去的書都挺厚的,有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還有世界史,也帶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選集。 「晚上看看書,一下就覺得,哎呀,自己打開了新生命的感覺。」在B站視頻里,梁永安說,人在閱讀中獲得對另一個世界的嚮往,精神世界在不斷地拓展,其實就是多年前他自己的親身體悟。

當時讓梁永安最高興的是,寨子裡通上了電,到了晚上有燈能看書。他們村裡有條河,能做水力發電,山下有個小小的紅糖廠,因為榨甘蔗要用機器,就建了個小水電站,寨子也跟着通上了電。

「發電機的功率很小,榨甘蔗的時候電壓一下子降低,燈光就慢慢暗下來。我坐在那兒看書,燈忽然慢慢地變暗,一會兒又亮起來。」梁永安心裡知道,這是一捆甘蔗榨過去了,電壓又上來了。有時候燈光特別暗,書上的字就看不清,梁永安就放下書,等幾秒鐘。在這種忽明忽暗的節奏里,他看得特別投入。他說後來到了大學裡,讀書環境、生活條件都特別好,他心裡反而覺得,在那小小的村寨里念的書更加讓人難忘。

村寨的日子,讓他心裡有了一把看生活的尺

梁永安說,世界就在自己的愛情裡面。尋找愛情很重要,但在尋找與等待的過程中,真誠地對待自己的生活,打造好自己的世界更加重要。在村寨插隊的一段經歷,正是梁永安快速成長、找到自己的日子。

提起插隊的村寨,梁永安就特別激動,最近10年裡,他回去了四五次。有一回放假,他和復旦大學的同事一起去雲南西部,還專程回了一趟村寨。「剛到地方,就看到村口的大榕樹底下站着幾個人,其中有個男的一眼看到我就說,哎呀老梁,你回來了!」當時的場景讓梁永安感動極了。從1975年離開村寨,三十多年過去了,十七八歲時一起玩的夥伴,都已經年逾五十,互相一眼能認出來,真摯的感情仍然在村寨的土地上永不消散。

梁永安說,在傣族村寨生活,教給他兩樣特別重要的東西,其一就是「勞動最幸福」。在三畝大的自留地里,他和知青夥伴們自己種出了番茄、辣椒、茄子。第一口咬下自己種的番茄,覺得它比所有東西都好吃,那一刻才深切體會到,生命有付出才有收穫的幸福感。這讓梁永安即使後來離開了農村,卻始終崇尚勞動,並把「躬行」的生活態度,帶入到之後的生活中。

不過,梁永安特別補充道,除了簡單勞動之外,我們還需要高級勞動,也就是需要學習。在村寨的生活讓他區分出快樂和幸福,兩個詞不一樣的意義。他覺得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只能獲得些微的快樂,但無法帶來心底的幸福。多年後他爬黃山,拒絕纜車,堅持自己攀登。山道上,他又一次想起了自己插隊的日子,雖然辛苦,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和眼前那麼美的風景,當年的幸福感又從心底油然而生。

在村寨時長期與大自然互動,也培養了梁永安熱愛自然的態度。入雲的高黎貢山,山頂閃亮着白雪,一年四季風景不同。寨子旁邊就是波浪滔滔的怒江,春天雨季未到時,沙灘銀白,江水碧綠,映照着灘邊盛放的木棉花,時而划過天邊的飛鳥,和偶爾現身江邊的一兩隻孔雀,給如畫的風景增添了一絲生動。

插隊兩年之後,梁永安被招工到拖拉機廠,成為了一名電工,去學習新的技能。告別芒合寨子時,他不停地回頭看,心裡捨不得寨子裡淳樸的傣族朋友,和怒江邊優美的風景。兩年的時間在他心裡鐫刻了深深的印記,當時的生活步調,也在無形中成為了一段標尺,成為他之後對待生活的尺度。

背着最重的相機去旅行,日子要有過程、有深度

梁永安很喜歡旅行,因為工作的原因,他也有機會到國內外去走走。在他看來,旅行和旅遊是大大不同的,一地有一地的風情,迥異的歷史文化,還有形形色色的人間場景與瞬間。他覺得細細地體悟這些內涵,是十分有趣的,因為「人活着,內心裏面要豐富」。「有的人出門了,等於沒出門,他把自己的一套標準帶出去,跟自己想的不符合,就怨氣衝天的。但世界本身是多樣的、差異的,出去是為了擴大自己,打破原來的局限。」

梁永安以自己的學生出門做例子,有的同學先做攻略,找哪裡有好吃的,也有的同學到了當地,第一個先去博物館看看。他說,吃當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去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街頭巷尾的生活百態。

對待旅行時的莊重感,也在他選相機時體現出來。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梁永安有好幾台單反,出門時他也不怕沉,扛起最專業的就走。不僅是為了拍出好作品,他也期待靠這個「專業相機」,讓相遇的人們有親切感,願意彼此交流。他說,在國外好多次都被人誇讚「你的相機真好」,並且借着這個話頭開心交談。他在日本工作過三年,有一次在京都街頭上,他舉着單反相機拍照,一位當地的女士走過來和他攀談。當得知他是從上海來到京都的,女士很高興,因為她曾經也到過上海。短暫的寒暄後二人告別,梁永安繼續往巷子裡走,忽然女士又回頭追上他,從布口袋裡掏出幾塊自己做的鬆餅,請這位旅人品嘗當地的風味,那一刻他感受到異國他鄉也有人類的暖情。

還有一次多年前的經歷,讓梁永安印象深刻。在紐約時,他走在華爾街,忽然下起雨來,他急忙跑到不遠處的三一教堂避雨,當時他胸前掛着碩大的富士S3的相機。一同避雨的人就問他是不是攝影師,梁永安表示自己是個業餘愛好者,喜歡隨走隨拍。但攝影還是成為了幾個避雨人的共同話題,熱烈地分享旅行見聞。梁永安說,聊天到高興的時候,恨不得雨別停。

類似的經歷,讓梁永安覺得溫暖,他把類似的故事整理成幾百字的小短文,配上拍攝的照片,發布在朋友圈裡,和大家分享有溫度的旅行見聞。他提到司湯達給自己寫的墓志銘「活過,寫過,愛過」,他說「過」是最重要的,人生就是要有過程、有深度。

本版文/武冰聰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28 08:06:30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頭像
2024-06-04 05:06:37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4-02-27 17:02:35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