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拿剪刀與父親對峙:界限感,決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情感導師 663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前不久有個新聞,杭州18歲女孩躺在床上,爸爸嫌女兒懶,衝進房間掀開女兒的被子,拍下小視頻發到家族群羞辱她。面對女兒的憤怒,爸爸雲淡風輕地說:「還不是你不聽話。」

晚上十點多時,爸爸再一次沒敲門進女兒房間責罵,女兒衝動之下,拿起剪刀與爸爸對峙。

他侵犯了女兒的尊嚴,卻毫不自知。有網友評論:「女兒有獨立房間,為什麼不反鎖門呢?」

而事實上很多家庭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反鎖門的,父母會卸鎖,會捶門,要求孩子的世界暢道無阻、一覽無餘。

女兒拿剪刀與父親對峙:界限感,決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這種做法,是以愛為名義,將孩子的自由捆綁並禁錮。殊不知越束縛,越讓孩子反感。

人和人之間需要一定距離,親密可以,但不能無間。

這種間隔,不是製造出隔閡與嫌隙,而是打造私人的專屬空間,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是一種知進退、懂分寸的愛。

界限感,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感。

太無微不至,其實惹人煩

每當我走進臥室,看見右邊的窗戶開着,我就知道,婆婆又給我整理房間了。

我的臥室窗戶占據整整一面牆,推拉式的,一次只能開半邊窗。右邊正對我的書桌,旁邊則是床頭。

我不喜歡陽光直射,習慣開左邊的窗戶,而婆婆固執地認為,枕頭所在的床頭要空氣對流,所以哪怕我正坐在桌前,她也要把左邊的窗戶關上再打開右邊的。

我知道她是好意,但其實我心中不快。這不快就像這個季節的風,吹是吹進來了,卻是悶熱的、鹹濕的,不但不讓人感到涼爽,反而粘乎乎的不舒服。

婆婆和我住同一小區的對面兩棟樓,她精準掌握天氣動向,人不過來,也會給我發信息:「下午三點要起大風,關北邊窗戶」、「太陽下山了,樓上陽光房的被子收進去。」

我感覺窗外始終有一雙凝視的眼睛。

她有我家的鑰匙,隨時會來整理衛生,雖然我多次說了不用。她會把我洗好曬乾的拖鞋毛巾再洗一遍,把桌上地上柜子收拾整整齊齊,但太過整齊了,導致我反而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

陽光房的遮陽頂棚,我拉開她要關上。衛生間的馬桶圈,我放下了她要掀起來。夏天我上班不在家,她來把所有窗戶關嚴窗簾拉上,理由是不把房間曬熱。

我們的婆媳關係非常好,但終究做不到親如母女。即使是我自己的媽媽,我也不喜歡她這麼做。

我覺得婆婆缺乏界限感,她仿佛意識不到,這套房子的女主人是我,而且也只能是我。什麼時候開窗,開哪扇窗,東西怎麼收拾擺放,我不需要她替我做決定。

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親密的交集,但也有自己的邊界與領地。太過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其實惹人厭煩,尤其是涉及到私人空間,不會掌握適當的分寸,就是一種對主權的入侵。

熱情過了頭,誰都受不了,即便是父母也一樣。不管子女願意與否,只管自己去安排去做,辛苦勞累不說,對子女而言,還是一種負擔。

過多的參與,是逾界的控制

三谷宏治的作品《有限管教》中寫道:「90%的家庭矛盾都源於父母的界限感缺失,而且,父母過度插手,還會剝奪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表妹是姑姑的獨生女,姑姑很愛她,自己省吃儉用,也決不會讓女兒在物質上受一絲委屈。

(電視劇《小歡喜》截圖)

但她的愛是密不透風的。從小到大,表妹的一切她都要參與。穿什麼衣服上學,和什麼人交朋友,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她每天要事無巨細地過問。

表妹不樂意帶同學回家玩,因為媽媽一定會推開房間門,坐在她們中間,強行插入話題。

填報大學志願時,姑姑自作主張給表妹選了本省的大學,畢業後讓她留在本地工作。她親切地說:「離家近好,方便我照顧你!」

有人給表妹介紹男朋友,姑姑要嚴格把關,仔細篩選,家世、年齡、長相、性格,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權衡比較。約會她不能跟着去,但她要求看兩人的聊天記錄,從文字中破譯蛛絲馬跡。

表妹相親了無數次,都不了了之。如今已經30掛零,仍然雲英未嫁。每天下班馬上回家,姑姑給她做好飯菜,漿洗衣裳。她的生活,和做小女孩時沒有任何差別。

「這輩子我可能就和我媽過了」表妹曾無奈地跟我說,她已經習慣了姑姑的參與和決策,離開她,她甚至不知道明天該穿裙子還是長褲去上班。

她很感激媽媽的付出,而在我看來,這種過度的參與,恰恰是一種逾界的控制。

北大才子王猛曾寫過一篇萬言書,控訴父母的控制欲:「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和表妹一樣,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掌控中,只是姑姑的表達方式溫柔,而王猛父母表現霸道,什麼都要干涉,以至於他長大後產生了極強的逆反心理,十幾年不回家,拉黑了父母的聯繫方式。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在新書《巨嬰國》裡寫道:「中國90%的人,心理模式上還是巨嬰,家庭關係模式是母嬰共生。

0—1歲是孩子與母親的共生階段,孩子沒有自主性,本能依賴母親,母子一體。而隨着孩子的成大,就要從共生走向分離。

但在宗法制深深影響的中國家庭中,血緣親情濃到化不開,以至於缺少這種分離感,父母常常過多的參與並干涉孩子的生活。

這種共生家庭,像藤蔓一樣彼此糾纏,把屬於個人的邊界融為一體,變得模糊不清。

這導致兩種後果,要麼像我表妹這樣,依賴父母,無法在心理斷奶,也無法建立自我意識;要麼和王猛一樣,用激烈反抗去逃離控制,親子之間相愛相殺。

親密可以,但不要無間

羅志祥出軌一事,網絡傳得沸沸揚揚。據正牌女友周揚青爆料,羅志祥祼聊、劈腿、多人運動的極度混亂私生活,實在讓人震驚之餘感到厭惡。

羅志祥媽媽氣憤地說:「感情的事應私下處理,周揚青想毀了我兒子!」

可沒有人買她的帳,人們發現羅媽媽,就是一個很沒有界限感的人,她和兒子羅志祥之間的親密互動,讓人直呼辣眼睛!

(羅志祥母子在公眾場合親吻)

和成年孩子嘴對嘴親吻,怎麼樣都覺得不合適,但就有這樣的父母,認為這是一種愛的體現,父母與孩子,就該親密無間。

(胡軍夫妻和一雙兒女親吻)

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見,男孩子已經很大了,還要媽媽幫着洗澡,摟着媽媽睡覺;女兒粘着爸爸,像樹袋熊一樣掛在爸爸身上,絲毫不懂得避嫌。

這並不是說,有猥褻、亂倫這麼嚴重的事情發生,但界限感的迷失,不是一件好事。過於親密無間的愛,會讓孩子感到迷惑,不利於健康人格的養成。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屬於自己的隱私,父母養育了孩子,並不表示就可以隨意窺視。

網紅papi醬曾說:「我認為,成年之後的子女,都應從家裡搬離出去。」

搬離,是斬斷共生家庭的慧劍,是邁向成長的台階。

除了成年子女要主動搬離原生家庭,父母也要適時選擇放手。

作家劉墉培養兩個優秀的孩子,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女兒劉倚帆畢業於常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

小時候,劉墉和其他中國父母一樣,細心照料孩子們的生活起居,但隨着孩子的成長,他選擇放手,做一個睿智的旁觀者。

孝順,不等於盲目地妥協;離開,也不意味着辜負與拋棄。最好的親子關係,是恰到好處,把握各自的邊界。

寫在最後:

父母有父母的空間,孩子有孩子的自由。

做父母的,對於孩子的生活,可以聆聽但不干涉;在意見不合時,可以指導但不控制,尊重孩子的選擇並給予祝福。

做孩子的,不要過於依賴父母,也不要一味壓抑自己去遷就、迎合父母,從而束縛住成長的腳步。

父母得體地退場,孩子認真地起步,讓愛自由呼吸,才是最理想的親子相處之道。

今天,讀書君給大家推薦的書是《陪孩子終身成長》。

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終身成長。在這本書里,樊登老師將幫助你建立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無條件的愛、價值感、終身成長的心態。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25 21:05:32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頭像
2024-02-09 07:02:38

求助

頭像
2024-01-30 05:01:27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1-12 22:11:26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