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中的四種生存狀態

情感導師 702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來源:十堰廣播FM92.0遠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鷂奇  

遠方:最近,熱播綜藝《婆婆和媽媽》頻頻上熱搜。最讓人關注的,還是伊能靜和婆婆像閨蜜式的關係,她倆有話就直說,其樂融融。有一次,聊到減肥話題,婆婆說「你監督我,我要瘦,我要在這個節目瘦很多斤」。但剛說完,婆婆又想去吃老家帶來的香瓜和山竹,因為不吃就壞了。伊能靜便溫柔地對婆婆說:「下次大老遠,別帶那麼多東西。」

陪婆婆去稱體重時,伊能靜細心地用手遮住體重數,並偷偷告訴婆婆結果。婆婆一聽,發現自己胖了,伊能靜就連說這個稱不太準。她們真實又融洽的相處方式,引來無數網友討論。 大家都說,伊能靜運氣好,遇到這麼好的婆婆。其實,是伊能靜高情商的溝通方式,才使得家庭氛圍這麼好。

曲鷂奇:之前我們一談到婆媳問題,涉及的最多的就是婆媳矛盾。看來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和諧的婆媳關係。

婆媳關係中的四種生存狀態

在生活中,我見過一些比較親密的婆媳,關係好的就像是親母女一樣。甚至就算是夫妻鬧矛盾了,婆婆還會向着兒媳婦。

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就是和婆婆關係好的甚至超過和丈夫的關係。我也和她探討過這個婆媳的問題,她是怎樣去互動的?她說了一個例子:她第一次去男朋友家見男朋友的媽媽,她看到男友的母親正在打毛衣,正好她也會織。她就和阿姨一起探討織法,兩個人不一會就聊得火熱。反倒是把男朋友晾在一邊,插不上話。

後來這個阿姨成為了她的婆婆。她說婆媳關係的好壞也取決於各自所處的圈子。她的婆婆很少和那些滿心抱怨兒媳婦的老太太待在一起。她和很少和那種一直說婆婆壞話的朋友在一起,即使閨蜜中有一些抱怨婆婆不好的人,她也不會去參與和搭話。

網上有句話說:離抱怨的人遠一點,至少50米遠。 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長期處在一個抱怨的群體中,即使是有一個比較積極的人,也可能會因為群體的影響而趨於抱怨。而觀念上的趨同,又會轉為行為關係上的趨同,那麼真的有可能慢慢也會出現問題。

因為輿論會引發個人的判斷。我在心理諮詢中,經常遇到一些女性來訪者,她們瞧不起自己的父親,總是覺得自己的父親在家裡不盡責任,而且不夠細緻,也很少陪伴自己。以至於有些女性在成年後,和父親的關係也是不冷不熱的。

然後我讓她們舉些例子來說明父親是如何「不盡責任,不擔當」。她們多半會說媽媽對父親不滿意,媽媽總說父親沒責任感、不擔當。 但是要女兒舉例子,還真想不到有什麼。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抱怨改變認知」的例子,因為媽媽當着女兒的面長時間的指責丈夫,女兒在長時間的抱怨中,逐漸的認同了母親,於是也和母親一樣去抱怨父親。甚至在潛意識中製造了一個父親不好的「事實」。這就是為什麼要遠離抱怨。

有的婆婆,下樓聚在一起,老太太們扎堆閒聊着各自家兒媳婦的不好。並且還會和其他人那裡交流管教兒媳婦的"心得"。時間長了,就真的使婆媳關係越發緊張。

我這個朋友說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自己把孩子照顧好,和老公的關係處理好,平時又不和婆婆住在一起。偶爾把孩子送到公婆那裡,聯絡一下感情。不給婆婆找麻煩,那麼婆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她的老公回父母家,不會向爸媽抱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利。他老公想的很簡單:就是不想讓老人操心自己,所以有些報喜不報憂。就是這個操作,讓婆媳之間少了很多問題。 因為丈夫如果總是當着老人抱怨。老人可能不會覺得是自己兒子有問題,一定是媳婦不好好過日子才把自己兒子弄成這樣的,這就有可能增加了婆媳間的矛盾。

遠方:為什麼你和家人無法好好溝通?

很多人認為,我們都以為既然成為一家人了,就應該可以好好溝通。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越是親人,越是溝通不暢。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提出,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存姿態。家庭成員的生存姿態,決定他的溝通方式。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每個人在家庭中的4種生存姿態。

1、討好姿態

討好他人時,我們犧牲了自己的價值,唯命是從。即便自己感覺不好,也會強顏歡笑。

比如,節目中林志穎的妻子陳若儀。開飯了,陳若儀忙上前幫婆婆端菜;吃飯時,也會夸婆婆飯菜做的好吃;她提前給婆婆買了一堆衣服,但婆婆似乎都不怎麼喜歡。

聽到婆婆的姐妹團說自家媳婦怎麼能幹,接到媽媽電話的陳若儀反覆問,「你覺得我做得還可以嗎?」當婆婆告訴她「你是上天送來的禮物,你是好媽媽、好女兒、好媳婦」的時候,陳若儀竟然忍不住落下淚來。

陳若儀說:「我怕我會講錯話,怕做的不好,達不到媽媽要求。」每一個討好姿態者心裡都會積壓着委屈,這樣的溝通言不由衷。

曲鷂奇:討好者試圖用討好的策略來拉近關係,但往往越是討好,越是有可能吸引別人對她的傷害。討好不是一種真實的關係,而是一種偽裝的關係。我們平時遇到討好者,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個人對我並不是真正的接受,她對我好像是一種懼怕之下帶的面具。她對我的態度是有虛假感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討好者在關係中是緊張的,兩個人在一起時最舒服的狀態是,我感到很輕鬆,你也感到很輕鬆。討好者的緊張一般是掩蓋不住的。於是你在和討好者打交道時,你也做不了真正的自己。因為對方誠惶誠恐,緊張兮兮。

於是你自然也得高度緊張的注意,不要傷害了對方。 這種緊張兮兮的感覺如果長期存在於關係中,就會讓人很累。當你在某一天覺得不像這麼累的面對討好者,於是你露出了你真實的一面,討好者可能會覺得你不喜歡她了,於是兩個人的關係又有了新的糾結,這樣的關係出現問題的幾率更大一些。

所以在關係中真實一些、反而還能讓別人感到輕鬆。

陳若儀面對婆婆的討好,有可能是她童年是有一個嚴厲的家長,以至於她必須要小心翼翼的才能得到家長的認同。於是她會把對家長的那種嚴厲、挑剔的恐懼感轉移到婆婆身上。這在心理學中叫做「移情」。 她的錯誤在於,她覺得自己家長是嚴厲、挑剔的。那麼別的權威或者長輩可能也是這個樣子。

好在她的婆婆及時給與她鼓勵和安慰,才緩解了她面對權威的緊張感。

2、責備姿態

責備者為了保護自己,藐視他人,只考慮自己和情境。

他們高高在上,非常強勢,認為自己才是唯一的標準,不接受來自任何人的解釋,總是指責挑剔他人的言行。不僅如此,他們還喜歡拒絕別人的請求,反對別人提出的建議。

他們的常用語有:你從來沒有做對過一件事!你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都是你的錯。你為什麼總是……

責備姿態者,把自己的壓力和負擔施加給別人,看似很強大,但內心也有一種無價值感。

曲鷂奇:假如遇到這樣的婆婆。只能做兩件事:第一是把老公的關係處理好,把老公拉入到自己這一邊。第二是儘可能住的離婆婆遠一些。如果兩樣都做不大,那可能會經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那種凡是都外歸因的人,她們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別人身上。而很少、甚至不承認自己有問題。 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人格問題,人格問題修正起來很困難,更何況婆婆上了年紀,思維固化,更加難以改變認知。 那麼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距離!

這需要老公的配合。我見過有一些丈夫,他也知道自己母親脾氣難纏,但是為了孝順,還是會要求妻子忍耐一些,不要和老人一般見識。還有一些丈夫覺得母親把自己撫養大很不容易,一定要妻子把母親當親媽看待,這兩個要求看似很平常,但會給妻子增添巨大的壓力。

原因就是一個:妻子不是婆婆養大的,妻子和婆婆沒有血親關係。所以註定了妻子永遠不可能把婆婆當成親媽來看。丈夫和母親是血親,相處幾十年,所以兒子可以做到和親媽關係上的互相包容和接納。母親罵兒子幾句,兒子不會與母親為仇,。但婆婆罵兒媳幾句,這個感覺都完全不一樣了。媳婦會覺得自己被強烈的攻擊,而且以後這個怨恨可能長期存在。

3、理智姿態;超理智者,漠視自己和他人的價值。

他們既不允許自己,也不允許他人關注自己的感受。他們喜歡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解決矛盾衝突,以證明自己永遠是客觀公正的。他們看上去總是非常鎮定和冷靜,沒有任何情感表達,就像電腦或字典一樣「準確」。這樣的姿態,沒有共情,在溝通中讓人覺得冷漠,不容易接近。

曲鷂奇: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情感隔離,這樣的人會特別「講道理」,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感受。有人說講道理有什麼不對? 心理學中有個比喻:正確的廢話。 家長一遍一遍對孩子說學習的重要性; 妻子一遍一遍對丈夫說你要有責任感;雞湯文一遍一遍的說夫妻間要好好溝通; 這些話聽上去沒有邏輯上的錯誤。沒有錯誤就是正確, 但正確不等於有效。 不然世界上就不會有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了。

生活中有太多說「正確廢話」的人。他們很「認死理」,講道理的人越說越興奮,聽者卻越聽越痛苦。

還有一種過分正確的人,就是在情感隔離,例如有的家庭在年終聚會,大人們很少和小孩子聊一些有趣的話題,聽到的最多的就是「期末考了多少分」? 「假期作業寫了嗎」?這也屬於正確的廢話。 大人的做法是,我可以躲在道理的背後,這樣我就不用和你有情感的瓜葛。

還有的夫妻,在關係中,總是在說「我對你問心無愧」!從表面上看,說這話的人也確實沒犯過什麼錯誤,甚至還做了很多正確的事。 但是他們的夫妻關係總是顯得不夠親密。 讓愛人有一種感覺有問題,但是又說不出那有問題。

例如有的妻子對性生活有牴觸,但是又不能明着拒絕。於是就會拿孩子當擋箭牌。她們會對丈夫說:孩子不管了嗎,作業還要寫啊,寫完孩子還要哄睡啊。孩子睡了,衣服還沒洗啊。 或者是說:我天天帶孩子這麼辛苦,你那裡有我辛苦。這些話,丈夫聽起來句句都有道理,反駁不了,但是丈夫又覺得內心的不舒服。

如果婆婆是一個總是在強調規矩、強調道理的人,就有一種「公事公辦」的感覺,她不想和媳婦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那麼最好還是和這樣的婆婆保持距離,也可以相安無事。

遠方:4、打岔姿態

對於打岔者來說,自我、他人和情境都沒有價值。他們總是企圖把別人的注意力從正在討論的話題上引開。

比如,雞同鴨講。

曲鷂奇:這和上面說的情感隔離類似,她也不是不想談及一些深入的問題,她也不想和你有深入的關係。

遠方:

薩提亞說,溝通方式只是我們過去生活經驗的冰山一角,而這是一個充滿了可怕認定、自動化和習慣化的過去。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只能在不斷複製曾經的模式。

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在意識水平上做出這種選擇,需要我們充分的覺察、了解和接納自我,他人以及情景,並為自己負責。

而這,離不開個人的覺醒與成長。

伊能靜曾在採訪中說:「我經歷兩次婚姻,其實前一段婚姻我應該是很有安全感的,可是我那時候沒有把自己修煉好,因為我還太在那個傷痛裡面,那種家庭的傷痛,跟媽媽的沒有和解,很緊繃的狀態裡面,我自己還沒有那個智慧(從傷痛中走出來)。」

結束第一次婚姻後,她用了五年的時間,重新了解自己,找回自己,和童年那個「不被愛的自己」、長大後那個「不會愛的自己」和解。

她說:

「原來我走了這麼一遭,這四五十年,不過是要把最終那個生下來變成一顆種子的,那個自我找回來。

療愈了內在小孩,她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就改變了。

正如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所說:

所謂的「問題」,不過是「內在小孩」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傾聽你的「內在小孩」,生命中的一切問題,才能將迎刃而解!

曲鷂奇;我們在很多心理學的文章中,總是聽到「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意思就是我們早期所形成的關係模式。

一個在童年時經歷過很多欺騙的人,她長大以後即使面對很誠實的人,她依然不會有很高的信任感;一個在小時候被挑剔、打壓長大的人,她在成長中也會把所有權威都想象成對自己挑剔和苛責的人; 一個經歷過地震海嘯的人,即使獲救後,處在一個很安全的房子裡,她依然會覺得這個房子有可能會坍塌。這都是內心的主觀感受。也被稱之為「內在小孩」。

心理學認為,你的外在關係,有可能是你內心投射出來的。 也就是說一個信任感不高的人,面對這本來很坦然的親人,但是這個親人會覺得,我對你誠心實意,你還這麼懷疑我。 那我以後就不對你那麼坦誠了。 但別人對待她沒以前那麼坦誠了,她又固化了「別人不值得信任」的觀念。

內在小孩如果是討好的、軟弱的。按理說,應該很安全吧。 也不一定, 如果討好的人遇到了一個不喜歡討好的人會發生什麼呢? 不喜歡討好的人,內心裡是看不起討好的行為的, 那麼當他看到一個人總在討好自己的時候,反而會激活不喜歡討好的人的攻擊性。

這就是不健康的內在小孩所互動出來的人際關係。

END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14 01:05:28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頭像
2024-04-14 23:04:22

可以幫助複合嗎?

頭像
2024-02-22 18:02:28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