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悲劇命運的「受害者」漩渦? ——江歌案背後真正值得每個人關注的心理真相!

情感導師 626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導讀:在江歌案中,三個家庭受到的影響不一樣,但是都生活在同一個悲劇中,都生活在同樣的「受害者」模式裡面!這也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所以才造成了這麼大的輿論漩渦!每個人都認同某一方的「受害者」立場去譴責對方或者幾方為「迫害者」。如果不從這些表象各異而內在相同的「受害者」模式中走出來,我們自己也勢必在生活中吸引來類似的矛盾、類似的人事物而造成悲劇的人生!    ——成忠播

上篇《你也有造成悲劇命運的「受害者」情結嗎?》 為大家解讀了

一、誰害了江歌?

二、江秋蓮的命運為什麼這麼苦?

如何走出悲劇命運的「受害者」漩渦? ——江歌案背後真正值得每個人關注的心理真相!

接上篇所述......

三、劉鑫值得同情嗎?

劉鑫是江歌的老鄉和室友。劉鑫跟殺害江歌的陳世鋒談戀愛,然而不久之後,爭吵不斷,因此提出來想分手,但是被陳世鋒拒絕並糾纏。她搬到江歌那裡,尋求江歌的庇護,並且在打工的地方尋求老闆的幫助,還尋求一起打工的張先生扮演她的男友。這些表明她是一個很依賴的性格,也非常軟弱,不敢親自去面對前男友的糾纏。她的性格之中始終有着軟弱依賴的一面。江歌母親所爆出來的江歌手機推特上寫的「就是有點不爽,少女(劉鑫)牙膏衛生紙也不買,垃圾也不會倒,總是等我回來,只會嘴上說嘛!」

大家譴責劉鑫的是,江歌在被殺害的時候,劉鑫一直不開門。做為一個女孩子在面對這樣的危險的時候,恐懼完全占了上風,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她在案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不主動去跟江母聯繫,不去看望江母,去安慰道歉,而是一味的逃避責任,甚至拉黑和威脅江母!後被江母暴出家庭信息後,不得已跟江母見面,也是不斷說謊:說自己沒有鎖門,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但是後來,證據顯示,庭審出具的報警電話錄音裡面:是有按門鈴的聲音,而且聽到劉鑫明確有說了「門已經鎖了,你不要再罵了」這樣的話。所以這一切都證明她在說謊,在逃避自己的罪責。所以很大一部分人罵她就是個人渣,該死!

她為什麼會這樣子?那麼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

其實,不管多麼惡劣,多麼瘋狂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之下,都會做出在那種情況下她認為最好的行為。從深層心理學分析,劉鑫就是一個內心非常脆弱,非常依賴,沒有長大的嬰兒。她缺乏主見和力量,處處想依賴別人,被別人照顧,而自己不願意負任何的責任,心理學上稱之為「巨嬰」——意思是「心理上沒有長大的小孩」。

劉鑫打工的店老闆李虹告訴澎湃新聞:劉鑫工作起來「不那麼走心」,反應慢一點,說話有時不過腦子,情緒掛在臉上,不高興會繃着臉。

劉鑫這種不成熟的「巨嬰」表現的跟她父母對她自私的溺愛有關。在劉鑫父母與江母的互動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自私和冷漠。他們在得知自己的女兒沒事的時候,很快就回國了,不願意去跟江母配合和道歉。並且為了洗脫自己女兒的罪責,情急之下,不惜用「她自己命短,跟我閨女無關!」這樣的話來傷害江母。

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處處為自己着想,很難為別人考慮。因為這份自私,人就會活得很自卑渺小,覺得不足以得到社會的認可,所以就會有內在的內疚和罪惡感。特別是看着自己的室友為了自己而被自己的男朋友殺害以後,這種內疚和罪惡感就會更加強烈。

作為一個內在脆弱如嬰兒的人來講,她沒有力量去面對這個內疚和罪惡感。她不敢去跟江母直接澄清事實,直接道歉。而是避而不見,然後為了洗脫自己的罪責,說自己什麼都沒看見等等,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因為她內在的內疚感,也讓她深深的背負着這份罪惡感,她遭受了輿論給予她的最大的攻擊,最大的指責:認為該死的人就是她,她是最大的罪人。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你越害怕什麼,你就會越吸引什麼!

所以迴避不是她們的道路。只有她真的能夠願意去面對這個罪惡感,面對事實,敢於承擔責任,她才能夠從罪惡感中脫離出來,能夠被社會饒恕,也能夠被自己饒恕。內心才能真正成長!

四、什麼原因導致陳世鋒的喪心病狂?!

真正最殘忍的兇手是陳世峰。

陳世鋒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和罪惡行徑主要有三點:

其一、他虐待糾纏女友。跟劉鑫交往了幾個月,在對方提出分手的時候,不答應。女友逃走後,不斷的糾纏。在別人不斷的調解的過程中,他始終不願意放棄。

其二、他在案發當天下午來江歌寓所找劉鑫,被江歌呵斥後,與劉鑫一起去她打工的店裡糾纏,而劉鑫謊稱有新男友而拒絕。此後離開後以劉鑫內衣照片威脅複合仍被拒絕。此後他回家換了衣服,並且將白鞋換成紅鞋,拿刀到江歌和劉鑫的寓所蓄意殺人。應該來說他最仇恨的只有劉鑫。在看到劉鑫的室友江歌陪着她的時候,竟然將江歌殘忍殺害。後因劉鑫不肯開門,他沒有辦法只好匆匆逃走。

其三、明顯是故意殺人,可是他將一切嫁禍於人,說是他的前女友劉鑫遞刀給江歌,並將江歌推出門外的。在整個過程中,他沒有真正的懺悔過,在與辯護律師對話時還會面帶笑容,這種極度自私冷漠和險惡的心理,可以說是令人髮指的。可以,在我們指責他的同時,我們更需要了解的是這種人的心理原因。

是什麼導致了他的喪心病狂?從他原來的同學言詞來看,很多人都不相信,大家對他的印象都不錯,他學習認真,組織活動非常賣力,打工期間也非常認真和氣。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出現這樣暴力的、醜惡的行為?這裡面也有他的心理規律。

我們可以簡單的推定:

他的「好」只是他內在自卑的強烈掩飾而已!極度的自卑導致了極度的索取,極度的索取導致了極度的控制!在控制不了的情況下,自我價值感完全崩塌,導致了他不顧一切報復殺人!(通過索取別人的生命而補償一點自我價值!)。

他不珍惜別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在預謀殺人之時,一定想到了自己很可能會被抓,會牢獄終身以至於判死刑。但是他沒有停止,還是選擇了有預謀的犯罪。這也說明了他的內在已經將自己的人生價值感定得很低。

為什麼他有這麼低的自我價值感?從心理學上來講,一個是跟他天生的性格有關。也跟他的童年成長環境有關。

陳世鋒老家在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一個貧窮的山溝里,五六歲以後,因為父母在縣裡經營雜貨鋪就搬走了,後來也是隨做小生意父母輾轉各地,甚至單獨到寧夏高中復讀。在這過程上,與父母也是聚少離多,這在他幼小而敏感的心靈里一定留下來孤獨和缺愛的影子。加上農村出來,家庭始終不富裕。從農村融入到城市裡不容易,到大城市裡讀書,有很大的差距,這些也給他留下了自卑的陰影!

所以他極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拼命考上了日本大學研究生,他原來華僑大學的老師都覺得他的拼搏精神很難得。但是到了日本後,他的生活還是一樣的拮据,甚至於更加拮据。曾經他到劉鑫打工的店主跟李女士談到,他說他已經幾天沒吃飯了,也沒交房租,然後找劉鑫借錢,劉鑫在李女生的支持下借給他一萬日元。同時我們了解到一位被陳世鋒稱為「日本媽媽」的女士已借給他100萬日元之多一直沒有還。而且了解到,他和劉鑫談戀愛可能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和她平攤房租。在和劉鑫分手之後,殺害江歌之前,他又處了一個女朋友,並正準備同居。

所以這樣的一個貧窮的狀態讓他敏感和脆弱內心非常自卑、嫉妒。所說,他小時候,但是據說他父親對他也曾有過暴力。他的大學同學李崇陽說,陳世峰打電話有時會突然大聲吼,有一次說的是家鄉話。還多次在半夜聽到他嘶喊,像在做噩夢,曾跟他提了一下,他嘿嘿一笑,沒有回應。

「我覺得他肯定有心事,但他不說,我也不會去問。」

再者,陳世鋒小時候與父母聚少離多,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很難與他有很好的愛與連接,所以造成了他內心非常的缺乏愛,需要在外在找到一些愛與認同。他談戀愛並不是愛上對方,是為了在對方身上索取一點愛。據他的同學講,他大學期間談過四個女朋友,但都時間不長,他還跟同學們講,說都只是玩玩和炫耀的心態。最痛恨女朋友出軌!其中有個姓蔡的女孩跟他交往一個月後提出分手,他就抓住對方不放,對方掙脫不了就順手打了他一巴掌。於是他把那女孩拉到樹蔭下,一腳踢到石凳上,又狠抽了一巴掌,罵她說:「你他媽的,你以為你是誰?」

所以可以看出,他談朋友不是為了愛對方,而是為了在對方身上索取一些愛與認同。可是這種索取是沒有用的。他越索取越顯得自己的窘迫。她的大學老師說:被他踢的那個女孩據說是個富二代,所以他內心其實一直擔心別人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這種種貧窮匱乏(內心缺愛)的狀態導致了他長期的極度自卑心理,也導致了他喪心病狂地想要抓住對方。可是越想抓住對方,這種控制會讓對方越不舒服,對方往往想要掙脫他,離開他。因為索取帶來的就是別人的離開。

據劉鑫說,每次他們吵完架後,陳世鋒就用眼睛死死地盯着她的眼睛,令她感到害怕。這眼睛裡面,其實是在索取:想看到對方內心裏面對他有沒有一點點的愛;同時它也是是為了向對方裝可憐,希望對方同情他,希望對方看到,他是多麼愛她;還有可能一種示威,向對方表明,如果你不愛我,我就會仇恨你。這一切都是他內在自卑導致的索取表現。他想抓住對方,去維持他內在的那一點點脆弱的自我價值。而這一切索取,只會把別人越推越遠。所以這也就是他越來越喪心病狂的原因。

當劉鑫要離開他的時候,他就去抓住她,但他不是真正愛劉鑫。陳的律師中島也告訴記者陳世峰找女朋友確實有房租方面的考慮。兩個月後的11月初,陳世峰已經準備和新的女友同居。他抓住劉鑫只是為了去證明自己是值得對方愛的,是不能被忽視的存在!要拋棄也是他拋棄別人,而不是別人拋棄他。當劉鑫跟他說已經找到新男朋友的時候,他最後的一點自尊被徹底打滅。他覺得如果這樣就等於完全否定了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為了自己的一點存在感和價值,他寧可奪去別人的生命來進行補償!這就是陳世峰的心理。

所以我們去看一個人,他的自信和愛有多麼重要。如果他內在沒有感受到愛和自信,他會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包括殺人和自殺。 五 、三個家庭,同一個悲劇

在整個的事件之中,三個家庭結局不一樣。但是,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悲劇中。他們都生活在同樣的模式裡面!這也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所以才造成了這麼大的輿論漩渦!每個人認同某一方的立場去譴責對方或者幾方為「迫害者」。可是我們要清楚,如果不從這些表象各異而內在相同的「受害者」模式中走出來,我們自己也勢必在生活中吸引來類似的矛盾、類似的人事物而造成悲劇的人生!

什麼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我們這裡先解釋一下:

所謂「受害者」就是感受到自己被別人傷害;而「迫害者」就是去禍害別人的人;「拯救者」,往往是去拯救受害者的人。

這在心理學裡看,它們是一個三角形的模式。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卡普曼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發現的。所有的心理遊戲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與犧牲者這三個角色,而每一個人都在這三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換位置。

「迫害者」在傷害「受害者」,「受害者」他會去對抗「迫害者」甚至迫害「迫害者」而成為「迫害者」;

「受害者」在自覺力量不夠時求救於「拯救者」;

而「拯救者」他會去拯救「受害者」,甚至於去迫害「迫害者」;

「迫害者」就變成了「受害者」,而再次激起迫害的動機;

「拯救者」就又變成了一個「受害者」,同時又可能就將自己變成一個「迫害者」!

......

所以,他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當一個人有了「受害者」思維後,他就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自己永遠是「受害者」中的一個,這樣他要麼會尋求「拯救者」,要麼他會變成一個「迫害者」或者索取者,甚至於一個復仇者。

當一個「拯救者」去認同拯救「受害者」時,他不但拯救不了「受害者」,反而會加重「受害者」的受害情結。甚至於「受害者」還會遷怒於「拯救者」,覺得為什麼「迫害者」和「拯救者」都強大,只有自己是弱者?!所以,他們有時候還會偷偷去傷害「迫害者」和「拯救者」!因為他們無法面對自己做為「受害者」的那種自卑和罪惡感!當他們去傷害「迫害者」的時候,他也變成了「迫害者」;當他去傷害「拯救者」的時候,他就變成了一個罪惡的、內疚的「背叛者」!他們之間的這種關係就是這樣的糾纏不清,沒有任何的利益!

這個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實在是太普遍了!幾乎每個人都有!案中的幾位主角都是!如果你認同任何一方,那你也是!

江歌家庭中,江秋蓮認為江歌是「受害者」,江父是「迫害者」,自己當「拯救者」。

江歌案中,江歌是一個「受害者」到「拯救者」的模式;江母是一個「受害者」到「反叛者」的模式;劉鑫,她始終認為自己也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因而變成「索取者」甚至「叛變者」;而陳世鋒,他是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迫害者」。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夫妻兩個和小孩,通常父母一方比如爸爸感覺孩子不聽話而打罵小孩,媽媽如果有「受害者」情結,就會認為爸爸就是「迫害者」,小孩是「受害者」,然後過來保護「小孩」,充當「拯救者」,小孩會抓住「拯救者」媽媽而共同對抗「迫害者」爸爸,而爸爸覺得更生氣,會變本加厲的打罵小孩,甚至遷怒於「拯救者」媽媽。而媽媽開始受害,孩子會變成「拯救者」來拯救媽媽。爸爸更氣!...

那怎麼辦呢?解決的方法就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清楚所有的人生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你的「受害者」的思維造成了受害者的事實,「迫害者」的思維造成了迫害者的事實,「拯救者」的思維也造成了拯救者的事實。

而且因為迫害者的存在才有了「受害者」的存在,

有了「受害者」的存在也有了「拯救者」的存在,

而只有「拯救者」的存在也往往加劇了「受害者」的存在和「迫害者」更加變本加厲的迫害!

因為「迫害者」他往往不認為他是在迫害,因為他也曾經是「受害者」,甚至認為就是「受害者」迫害了他,他只是在尋求公平而已。所以當「拯救者」來勸阻他的時候,他就會將「拯救者」視為障礙,視為「迫害者」,而一併加以迫害!

其實,這裡面最大的陷阱是:不管你是「受害者」、「迫害者」或者「拯救者」,大家都認同了一個「事實」——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或自己在受害!都認為自己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但是都害怕成為真正的「受害者」,於是假裝成「受害者」去索取而成為真正的「迫害者」,或者做一個「拯救者」「犧牲」自己換取一點「價值感」!這樣的人生,這樣的社會怎麼會好!

而「真相」是——每個人的一切,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跟別人無關!

這就是我們解讀這個案件真正有益的反思!

祝福大家,願逝者安息,生者安祥!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10 12:04:41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往往忽略了感情的經營,適當的情感諮詢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像你們這樣專業的機構

頭像
2024-01-13 17:01:51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4-01-06 16:01:55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