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中國 呼喚關愛空巢老人

情感導師 780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文/龍根綠空巢失獨老人服務公益聯盟發起人李季華

中央電視台播出龍根綠空巢失獨老人服務公益聯盟發起人李季華關愛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困境

據民政部統計,中國目前1.69億60歲以上老年人中,40%過着子女不在身邊或沒有子女的「空巢」生活。預計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着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

建設和諧中國 呼喚關愛空巢老人

據介紹,缺少精神慰藉將成為困擾中國空巢老人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其中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獨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滿足的空虛感。與此同時,近年來,空巢老人受到電信詐騙、非法集資、保健品銷售欺詐等案件侵害的比例明顯上升。

而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的生存現狀堪憂。他們通常居住房屋透風漏雨,院落破敗不堪,院門房門形同虛設。加之年老體衰,在遇到不法侵害時,缺少應有的防禦能力和抵抗能力。故而成為有些不法之徒首選的侵害目標。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這是時下許許多多「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每每逢年過節,一家短暫團聚之後,「兒女一走,心就空了」便成為這些老人最真實的心

聲。

龍根綠空巢失獨老人服務公益聯盟發起人李季華在北京電視台談如何關愛空巢老人

最不能等便是親情

隨着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和人口流動性的加速,以及生活習俗的改變,中國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幾代同堂的傳統家庭模式已經一去不返。原來的「四世同堂」、「子孫繞膝」的傳統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我們一生中還能見到父母多少次?」一道看似平奇的親情計算題曾在網上引發極大的共鳴。很多飄在異鄉的網友直言被「看哭」。

「最不能等的是親情。」這是很多人的共識,而在現實中,卻總難免受到各種羈絆。與「前途」、「追求」、「發展空間」、「工作壓力」相比,「盡孝」被一拖再拖。

而在親情的另一端,父母卻只得獨守「空巢」,滿懷「子女承歡膝下,共敘天倫」的期待,面臨着無人照料、情感難寄、生活孤獨的困境,逐漸老去。

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感恩母親節,享受幸福」、「親情不打折」……母親節前夕,大量類似內容的廣告開始充斥着各大商場超市中和網絡電商的顯著版面。「親情攻勢」已經成為商家行之有效的促銷手段。

母親節給母親送禮物,已經成為很多人表達心意的主要途徑。特別是飄在他鄉,長年不得團聚的年輕人,更是希望通過禮物,略盡孝心。

這一親情舉動本為人之常情,並無不妥。但也有人擔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母親節購物的火爆,會不會也表明很多人被形式所綁架,送禮變成了一種「例行公事」?

有媒體據此評論指出,在母親節這個特殊日子裡,情感表達和孝心傳遞,應當只是強化而非一勞永逸,其只能起錦上添花的作用,功夫還在日常,體現在細微之處。

當前,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空巢老人現象日益突出,那些獨居一室的老人們,對子女的想念旁人很難理解。

因此,評論認為,在這個物質越來越豐富的時代,母親缺的不是物質的禮品,而是情感的禮物——她們不需要用禮物來表達虛假的煸情,更需要「常回家看看」的行動,聽聽她們說「廢話」才是最好的節日禮物。

鳳凰衛視播出龍根綠志願者關愛空巢失獨老人

中國式養老如何求解?

中國老齡化的特點是未富先老。由於社會化養老機制尚不完善,對失能老人而言,缺乏必要照顧的情況更為突出。「獨居老人病死無人發現」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

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老人養老難日益顯現,人們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在增大。「住不上」和「住不起」的現狀並存。

而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社會現實的挑戰。三十多歲、四十歲剛出頭的「70後」,已經漸漸成為社會各行業的中堅力量。工作壓力大、日常應酬多,是這一群體的真實寫照。對他們來說,照顧老人變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對於剛剛步入社會開始打拼的「80後」,面對高高在上的房價和競爭激烈的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要不淪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對於並不遙遠的父母養老問題,「囊中羞澀」的他們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發出了「十年後,我的父母誰來養」的感慨。

對於正在變老的父母,「80後」已經開始感受到養老的壓力,但辦法卻不多。社會化養老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這一群體的現實期盼。

國務院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相交織,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發展老齡事業。

解決養老機構「住不上」的問題,先得補足數字缺口。有專家據此建議,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民間力量參與養老行業。要解決「住不起」的問題,還需引導民辦養老院降低過高的價格門檻。

除此之外,亦有專家直言,要消除「空巢老人」的心病,關鍵還在子女。因此應將「孝」納入公民教育之中,這是應對空巢老人養老難題的長遠之計。

解決「失獨」危機 需更完善的精神養老體系

世上有一群父母,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二十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準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由此陷入常人無法想象的痛楚當中。他們自稱為「失獨者」,垂暮之年的他們,餘生該如何度過?他們對記者說:他們想要在一起抱團取暖,建立一個只屬於他們這個群體的養老院。

我們都會老去,老齡化社會與社會原子化同時來臨,是對所有人的挑戰。失獨者、空巢老人,乃至丁克家庭,都在或者即將面臨一個命題:當夕陽餘輝照耀在人生最後的旅途上,誰來陪伴自己同行?而我們所要做到的是,為親愛的老人們,也是為未來的自己做些什麼,否則再精緻的物質文明也掩蓋不住內心的沙漠化。

這就是社會化養老的責任所在。2007年8月31日,國家人口計生委、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印發全國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決定,從2007年開始,在全國開展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工作,向符合標準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進行幫扶。但是,單純的經濟養老顯然無法縫合老人們的精神創傷,更完善而專業的精神養老體系需要全社會共建。

從國外以及我國社會化養老的現行之路來看,社區、私人養老企業與機構和民間組織,是社會化養老賴以生存的三大分支。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進程,其結果是新型社區替代了逐步「死亡」的單位,成為人們朝夕所處的居所。與社區所匹配的,自然不再是傳統的居委會、街道辦,而是之前素不相識的新業主。無須擔憂目前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那不過是初生狀態的必然反應。隨着業委會中間協調功能的發揮,鄰里之間逐漸熟悉,尤其是當大家都在慢慢變老,一種自發的情感依託需求就會產生,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與幫助,老人之間的體察與抱團,恰恰也反映出公共精神的成長空間,這也已經被一些歐美國家所驗證。

私人養老企業的勃興,來自於市場無形的力量凝聚。市場規律中的社會分工,讓「服務老人」在部分人手中變成具有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技巧。私人養老企業也通過提供得體適宜的服務,吸引老人接受服務,從而獲得預期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最終達到老人養老與企業盈利的雙贏。政府所要做的是發揮日常監管功能,加速私人養老企業的規範化。

民間組織的制度建設時不我待,尤其是社工人才的培養更非一日之功。中央組織部、民政部等18個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在這份7000字的意見當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要培養200萬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目前我國的社工數量在20萬左右,這意味着缺口高達180萬左右。

社工建設最需要的是制度激勵,慈善絕不是無條件的贈與,符合現代人理性的發展模式,是兼顧道德常情與正當回報的。社工都是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從國外及我國香港地區的發展來看,專業化社工的薪酬福利、職業發展空間,都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解決失獨危機,還需有特殊養老政策助力。美國社會化養老體系細分到令人驚訝的程度,對於少數民族老人養老、貧困老人的養老、殘疾老人的養老,都有着具有針對性的社會化養老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情感類型,讓每個老人都有着各自的養老需求,包括失獨老人在內的社會化養老體系建設,政府要研究的課題還很多。社會化養老,其本質是向所有的老人致敬,不管他們是不是你的父母,因為這就是向生命致敬。生命無法共享,但生命的意義卻是共通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點燃一炷心香,為人生送一點光芒,讓世界多幾分溫暖。

呼喚進行制度補償

當下,或可對獨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排。比如,為減輕獨生子女死亡和傷殘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提高獨生子女家庭抵禦風險能力,由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資,為獨生子女辦理健康平安保險,一旦獨生子女因意外發生傷殘、死亡事故,可以獲得賠償。當然,對獨生子女家庭的法律救濟和制度關懷,不僅限於給獨生子女辦理健康平安保險,還包括就學、就醫、就業、養老等各個方面,應實行政策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比如,對於「失獨家庭」希望建立「獨立養老院」的訴求,有條件的地方不妨先行一步。

一個出現大面積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實際上是為未來的發展預留了隱憂。如何規避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是「國家計劃生育補償責任」的題中應有之義。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會議提出,我國將建立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困難扶助制度,這是一個讓人欣慰的信息。

全國失去獨生子女家庭超百萬 失獨群體日益龐大

父母再也不能和女兒楊菲相見,楊菲父母一年前兒子去世,這位來自德陽的母親淚已哭干。

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者家庭 50歲以上失獨群體日益龐大

「與死亡俱來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駭人:呻吟與痙攣,變色的面目,親友的哭泣,喪服與葬儀……」(弗蘭西斯·培根《論死亡》)

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許比誰都明白英國哲人培根的話。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準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由此陷入常人無法想象的痛楚當中:年齡太大,他們再次生育幾無可能,每到合家團圓的節日,為免觸景生情,他們只好躲親避友;但兒女的音容幾乎每時每刻都歷歷在目,這讓他們總是眼含淚珠。他們自稱為「失獨者」,垂暮之年的他們,餘生該如何度過?他們對記者說:他們想要在一起抱團取暖,建立一個只屬於他們這個群體的養老院。

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風正勁。南昌當地的天空灰濛濛的,一場飛雪就在眼前。這時,在南昌市郊的蓮塘公墓里,傳來了一對夫婦的哭聲。

除夕風雪夜 別樣的團圓

在墓園哭泣的,是楊維國、蔡麗夫婦,當時,風雪無情地拍打着他倆,但他們似乎忘了嚴寒,蔡麗抱着女兒的墳頭,哭泣地對着地下的孩子說:「今天過年了,我們吃年夜飯你吃一點啊。」2011年3月5日,一場發生在校園外的車禍,讓夫婦倆永遠失去了當時正在江西財經大學讀研的23歲女兒楊菲。回家後,蔡麗寫了下面的一篇日誌《別樣的團圓》。

晚上6時多,菲菲的媽媽爸爸卻來到蓮塘公墓,爸媽孩子是要團圓的,對不?是老天都不能阻擋的,對不?過年了,來吧,孩子讓媽媽抱起你,孩子你也吃點吧。今天過年了,我們一家團圓,媽再也忍不住……在這裡,一家人就這樣吃上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在這裡,白雪做伴,讓我們實現了兒女情長。

團圓桌上的圓滿,變成了永遠的缺席。爸媽站在雪地里,看着你,爸媽在看着你呀!

「天空飄着雪花,溫度冰點……」

白髮爬滿了這對夫妻的雙鬢。丈夫曾兩次試圖自殺,都被妻子攔了下來,「他每天都喊着女兒的名字,有時激動地敞開衣領大叫,一次想從樓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了脖子上,妻子撕心裂肺地勸他,『你死了,我可怎麼活』?」

生活也變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場,夫婦倆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團圓的節日,夫妻倆卻逃避親友,「一見到別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樂樂地在一起,情緒就控制不住了。什麼餃子、湯圓,原來都是我們喜歡吃的,但現在從來不吃了」;妻子有時穿起楊菲生前的衣服,也惹來一場無明的口角,「為什麼不讓我穿,我穿上衣服後,就感覺女兒在我身邊一樣!」

老年喪子,人生之大不幸。這樣的大不幸總是無情地在人世傳遞。江西九江的廖先生也有一位漂亮聰明的獨生女兒「小丫」。小丫從廈門大學畢業後,在福建一家外企工作,只一年就晉升為公司的中層。過年的時候,廖先生和妻子為女兒購置了一套新房,為的是等着以後女兒帶男朋友回來時住。

可造化弄人,廖先生和妻子等來的卻是噩耗。那一年清明放假,小丫早上還打電話和母親問好,但晚上卻傳來單位的電話,女兒出車禍了,生命垂危。

死神最終不期而至,隨後是妻子的尋死覓活,兩個月的粒米不進,只靠在醫院輸液維持生命,丈夫將一家三口住的房屋出售,精神極度痛苦,卻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裝堅強,有時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淚、狂吼……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經歷了喪子之痛後,一對對年逾半百的夫婦們開始在網絡上尋找和自己一樣的同命人,以求心靈的慰藉。他們在網上的暱稱帶着失子的悲傷,同樣的命運也讓他們願意盡情地袒露心扉。趁着剛剛過去的五一節,網名為「倩影」、「往事回憶」、「小丫留住」、「坎坷」等的40多位暮年喪獨子的父母通過網絡聯繫,相聚在了湖北。「在別人面前,我們是兩面人,總會顯得堅強,但回到家後,深夜合上眼後,卻默默哭泣。但面對這群兄弟姐妹,我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傾吐。」

孩子的孝服 心底永恆的痛

這絕對是一場不同尋常的「網友見面」。記者在現場記錄了他們的話,或許這世上,再沒有比這幾位母親的對話,更讓人感到萬箭穿心的了。

「小丫留住」抽泣地告訴身旁同伴那一段令人悲傷的時刻:「你知道嗎?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不孝啊,按照我們那裡的老人說,孩子火葬前,身上是一定要披麻戴孝的;孩子沒有給父母送終就過世,本來就是一種罪過。」

活像一場夢魘,話到傷心處,引來了蔡麗和其他幾位在場婦女的抱頭痛哭。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來自太倉的「老怪」,是失獨群體網絡中的活躍分子,他常常言辭幽默,但談到自己的兒子時,有時也會激動:「兒子生病的時候,我答應過我兒子的,一輩子就只有他一個兒子。兒子去世後,民政局的人拿來幾張孩子的照片,說是孤兒,讓我挑選領養,我一口回絕了,我年齡大了,孩子還這么小,他稍大一點的時候,我已經七老八十了,還怎麼有能力去撫養他?」

「倩影」是這次網友聚會的組織者,這些年來,她在武漢接觸到很多失獨者,其中有一個是湖北的高官,令她印象深刻:「白天的時候,他總是西裝革履,體面地工作;可是晚上回到家裡,他又成了另外一個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入睡,口中呢喃着『孩子,讓爸爸抱抱你』,他就這樣睡在地板上將近8年。」

精神折磨 壓抑、自閉和尊嚴

事實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讓失獨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語或許立刻引來這些父母的怒目相視或者失聲痛哭,他們的精神極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極力躲避世俗人倫。

來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萬里馬」夫婦,是這個群體中比較年長的,「沒有人知道我們的事情,我每天都會跑去社區的老年人活動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過得和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每當別人問起我的兒子時,我卻不得不撒謊了。人家問『我怎麼從來都沒見過你兒子』?我就說『他在部隊,工作忙,不能常回來』,人家又問『那怎麼沒見到你的孫子呢』?我就回答說『他們丁克,沒有孩子』。」

失獨者在節日裡恐懼一切聚會,每年到了春節,這些父母都如臨大敵,他們或躲到人跡罕至的清冷山莊度過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無論親朋好友如何請他們,他們都不願意出來。碰到親友結婚、做壽、給小孩擺滿月酒時更是如此,他們往往會將禮金奉上,但從來都不會去參加婚禮。睹物思人、觸景傷情。他們自稱是精神殘疾者,今生不可治癒。

孤苦伶仃 丈夫離他們而去

他們也曾想過用人工的手段再次進行輔助生育,但這樣的方式卻常常被他們自我否定,「有這麼多錢去生小孩嗎?即使能生下來,我們還有精力去撫養他嗎?他的身體發育可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健康嗎?」他們時常這樣捫心自問。而前不久發生在廣州的一齣悲劇再次讓有這樣想法的失獨父母踟躕不已。在失去長子後,50歲的文姨與劉叔耗費12萬元通過試管技術再次當上爸媽,在生下一對龍鳳胎、含辛茹苦地撫養了10載後,夫婦倆卻因長期精神壓抑選擇了輕生。

精神的痛苦往往帶來生理的疾病。在這次有40多人參加的失獨者父母聚會中,只有1/4是男性,「老怪」說:「這年頭,丈夫能帶着妻子一起出來聚會,就已經很不錯了。我們回家還能和老婆傾訴,但她們回家,就真正是孤苦伶仃一個人啊!」

在經歷了失子之痛之後,很多婦女都失去了丈夫。她們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離妻子而去;或者是離家出走,自此杳無音訊。一位來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說:「我的兒子畢業於武漢大學,來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創業時因勞累過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獨自照顧了他兩年後,他還是離我而去。現在連親戚也不願照顧我,我的精神是絕望的,身體是衰弱的,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啊?」

來自甘肅天水的女士「坎坷」說:「我的網名叫坎坷,我的一生也是如此坎坷,我今年48歲,我的兒子在21歲的時候,在大學宿舍里突然暈倒,永遠地離開了我,我當時還可以生育,但我的愛人卻得了尿毒症,我愛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夠看到兒子大學畢業,但他的心愿卻沒能完成,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有尊嚴地活着,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不要在醫院做手術時,沒有人來給我簽字……」

失獨者的心語

「夢在天堂」:我來自福建三明,2002年,我的丈夫因為重症肝炎去世,當時兒子才11歲,沒想到當我把兒子養到21歲時,我的兒子遇到車禍。與別人一起摔落到了河裡,我的兒子救了兩個人,就再也沒有從河裡上來。每年春晚,節目都很關心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我們這些沒有兒女的空巢老人,誰來關心啊?(淚如雨下)

「荊棘鳥」:我來自四川德陽,兒子剛走了1年,真實的心情其實很不好。但是在外人看來,我似乎什麼都不缺,是那樣成功,那樣風光。我前年被評為四川省的三八紅旗手,去年又被評為「巾幗英雄」,我又是高級工程師,但是,孩子沒了,什麼都沒有了。(痛哭不已)我想着,根本沒有誰來為我們送終啊,我們希望晚年應該有一個保障。

「楊菲的父母」:我感嘆我們都已不再年輕,感嘆我們都沒有小孩了,每當我們強作笑顏,其實內心都在滴血。我們現在或許還年輕,還能動,但是一二十年以後,我們都不能動的時候,該怎麼辦?我想要有尊嚴地活下去。涉及楊菲的案件,一審已經過去大半年了,但二審卻至今沒有開庭,我希望法律早點給出公正的答覆。

「歷歷在目」:我兒子是一個英俊瀟灑的小伙,並且找了一個空姐做女朋友,他才25歲,離開我時,也是因為車禍。這裡我就不多說了(哽咽失語)……我還要補充一句,我以後儘量不哭了,以後和兒子團聚時,要讓兒子看到漂亮的媽媽,讓兒子說媽媽變漂亮了,變好看了,再也沒有眼袋了。

全國失去獨生子女家庭超百萬個

在這40多名「失獨者」的聚會中,有喪子七八年甚至十年之久的「倩影」夫婦、「金蛇狂舞」夫婦,也有獨子去世才1年左右的來自四川的「荊棘鳥」和楊維國夫婦。他們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遠在甘肅、要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才能到達武漢。但他們卻並不在乎這些,毅然決定相聚在一起。他們說,在這裡,不用像在外面那樣假裝堅強,他們可以「抱團取暖」、縱情哭笑。

不少人告訴記者,在失去獨子之後,對於世俗的名利和金錢,他們早已置之度外,但他們卻總是無比擔心,他們無法想象,在他們臨終之時,陪在他們身邊的會是誰?能有誰?就像「坎坷」說得那樣:「我們要有尊嚴地死去。」

「倩影」三年前就開始建立全國失獨群體的QQ群,三年下來,QQ群由一個變成了三個,群員的規模也超過1000人,「倩影」說,現在群員的共同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屬於失獨群體自己的養老院,因為只有這些失獨父母待在一起,他們的心理才沒有芥蒂,並且能夠互相幫助,「其他養老院的老人都有兒女,入院時,兒女要簽字成為老人的監護人,兒女們也會時常來看望老人。我們一方面進養老院時,手續上會遇到問題;另一方面,看到別人的兒女來看望自己的父母,我們情緒上受不了。」

唯一願望:建獨立養老院

「老怪」說,他希望建立這個養老院,就是希望這個養老院成為他們這些暮年喪子者養老送終的所在,「我們不可能同時生病,總能夠有健康的人來照顧那些生病的人,我們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醫生,我們痛苦時,只有跟我們一樣的同命人,才能勸住我們,我希望政府能夠考慮到我們群體的特殊性,我們自己也願意出一部分錢,來建這個養老院。」

但是,全國暮年失獨的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國還沒有進行過詳細的數據統計,記者只能根據國家統計局和衛生部此前發布的一系列統計數據進行推算。

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34735萬人,此前抽樣調查則顯示,2009年我國15~19歲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7.17%,20~24歲的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7.52%,25歲~29歲的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6.48%,此前,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曾估計,目前軍隊中獨生子女率已經不低於70%,作戰部隊則超過80%。如果按照軍隊的樣本來估計,我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至少也有1.9億人。另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所顯示的該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歲至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人/10萬人,由此估計,目前我國每年15~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約7.6萬個家庭的分崩離析,難以補救。

「老怪」所在的太倉縣總人口71.72萬,經過「老怪」了解,他們縣共有115家和他境況相同的家庭,如果以太倉縣作為全國的樣本,那麼,全國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肯定超過百萬個。

中國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農業,目前在很多鄉村仍是一種重體力勞動。當需要重體力勞動者的鄉村,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時,老年人——這個體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體,將面臨怎樣的困難?湖北竹谿縣不久前的調查結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民政局成立20個調查小組,分赴全縣各鄉村,入戶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難」——生活難、看病難、辦事難、得到情感慰藉難。

竹谿縣位於鄂西北山區,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由於經濟欠發達,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有4.9萬人,其中「空巢老人」1.88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的38.39%。

收入不足 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100元能幹什麼?對城裡人來說,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 進水坪鎮油坊梁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裡。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說,「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谿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戶」。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周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於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說,竹谿縣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為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麼?竹溪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占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

看病太難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為患者熬藥、餵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里,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代發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水坪鎮油坊梁村,「空巢老人」到鎮裡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衛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為「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代發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子女在外 精神「空巢」最難熬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梁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裡,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竹谿縣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水坪鎮油坊梁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裡連電視機都沒有。

竹谿縣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村幹部。為此,縣裡要求村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了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調查報告(二)

我國農村正經歷着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高齡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較快增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老齡問題的綜合解決。為了解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發展情況及其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2007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運用國家統計局批准,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和2006年實施的兩次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數據,結合北京、河北、江蘇、浙江、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重慶、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典型調查,調查對象為農村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無子女(包括兒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兩類:1、獨居戶;2、夫妻戶。

老年類空巢家庭包括三類:

1、隔代戶(老年人與未成年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同住,多稱「留守家庭」);

2、兩代老人戶(老年人與父母同住);

3、與其他人同住戶(老年人與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2006年,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占農村老年人家庭總戶數的48.9%,比2000年的44.9%提高了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萬人,占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占38.3%,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占5.6%。除隔代戶從2000年的4.4%下降到2006年的3.7%外,其餘幾類家庭戶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獨居戶從13.3%提高到14.7%,夫妻戶從26.7%提高到27.7%,與其他人同住戶從0.5%提高到2.1%,兩代老人戶從0.4%提高到0.7%。

空巢、類空巢家庭分布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如山東、河北、江蘇的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遼寧等也超過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陝西、廣西、雲南不足30%。各省份內部的分布差異也較明顯。嚴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壯年比例達到90%,留在家裡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隨老年人年齡提高空巢、類空巢家庭比例呈減少趨勢。農村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類空巢家庭中,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減少到40.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為主占64.9%,喪偶的占28.8%。

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內部差異明顯。約有2/5的老年人自願與子女分開居住。這類家庭以夫妻戶多見,低齡老年人為主,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相對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與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關係緊張,或子女外出發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獨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願意入養老院,但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不是收住對象,或當地沒有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既有作為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因子女「缺位」帶來的特殊問題。

(一)養老保障不穩定問題。

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個百分點,占47.4%,得到子女經濟幫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個百分點,占59.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約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養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經濟狀況和養老意識淡薄等影響,39.6%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經濟困難,49%的人認為經濟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體救助的只占13.6%。

(二)基本醫療缺乏保障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狀況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報銷程序過於複雜,門診取藥花費多但不能報銷,住院治療又需要先墊付大筆押金。因為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後不去就醫,「拖」病現象比較普遍。

(三)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約948萬人。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占52.3%,國家、集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合計僅占2.9%。與此相對,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占64.1%。

(四)獨居老年人面臨高生活風險問題。

獨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約1004萬人。其中,覺得經濟困難的占52.4%,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占18.4%,經常感到孤獨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0%,有過自殺念頭的占7.5%,這些指標均顯著高於其他老年人。統計分析顯示,有60%的農村獨居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着經濟非常困難、健康狀況極差、需要照料和孤獨寂寞中的至少一種問題,近19%的獨居老年人面臨兩種以上的上述生活風險。

(五)隔代戶和兩代戶老年人生活壓力大問題。

子女外出務工,留下祖孫在家的「留守」老年人占農村老年總人口的3.7%,接近400萬人。他們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看孫子女,身心壓力很大,健康狀況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認為健康狀況較前一年變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調查前兩周處於帶病狀態,這些指標均明顯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兩代戶老年人既要自養還要贍養其高齡父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只占44.3%,醫療費開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費支出達到1827元,遠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現象及問題成因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態勢仍將持續。

造成農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人口,同時也是70年代以來實施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父母相繼進入老年,老齡化加快發展。二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三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續存在,必將推動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繼續發展,空巢、類空巢將成為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一種重要居住形態。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作用。

老年人勞動自養、夫婦互相扶養和子女贍養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喪失了支撐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現為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三)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發展滯後導致部分老年人養老和照料服務的「真空」。

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對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窄,水平低,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短缺,社會養老服務不發達,使老年人的養老特別是服務需求得不到保障。調查發現,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門家務服務的占32.8%,而當地有此服務的僅占7.0%,需要上門護理的占35.4%,能提供上門護理的僅占6.3%,需要入住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的占17.6%,離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為一是政策「缺位」。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二是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三是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基於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帶來的照料服務等問題在許多地方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五)敬老意識和贍養觀念淡化。

農村「重小輕老」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子女視老年人為累贅,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諉贍養義務。婆媳關係緊張,「媳婦當家,養兒防不了老」。外出務工子女忽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與老年人缺少聯繫。還有「外嫁女兒不養娘」的傳統習俗,等等。這些因素導致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得不到落實。

四、對策與建議

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城鎮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因素影響下,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子女贍養和土地保障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進一步挑戰,需要從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的建構上綜合考慮和應對。在繼續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保障包括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考慮免除70歲以上老年人的參合費用,並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在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及報銷比例等方面予以優惠,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醫療衛生機構應為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需要。

(二)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在服務好「三無」老人等傳統服務對象的基礎上,把服務對象擴展到高齡、病殘、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會老年人。

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為依託為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法律服務和宣傳教育服務,逐步形成住養、定點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積極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願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獨居戶、隔代戶、兩代老人戶特別是高齡、貧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為重點,建立聯繫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三)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推進農村家庭贍養協議書籤訂工作,鞏固家庭贍養,督促外出務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加強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傳,把敬老孝親納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鎮的評選表彰內容,轉變不良習俗,和諧家庭關係。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加強生活安全的自我保護,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四)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要制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發展規劃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為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失獨者家庭的痛苦 誰來給這個群體愛?

失獨夫婦,光榮一陣子痛苦一輩子

他們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趕上了80年代第一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到了中年卻痛苦地遭受了獨子夭折的厄運。失獨者,這個伴隨着計劃生育負面效果而生的詞,潛藏着巨大的社會隱憂。失獨家庭,就是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行屍走肉般活在這個世上,是一個被社會忽略的群體。

1 曾經年輕的他們做了"獨生子女"家庭 光榮過犧牲過

一位網友在自己的博客裡面說:儘管那時我們為"只生一個孩兒"做出了很多犧牲,比如福利分房會少了很多積分(那時單位福利分房都要依據夫妻雙方工齡、家庭人口等各項累積分多少排隊確定分房次序),工作上會因為我們是"一個孩兒"相對困難少而被安排多出差、多加班,因為我們是"一個孩兒"相對經濟條件好而不曾享受國家任何福利照顧(除了獨生子女18歲前的津貼)——諸如那個年代每年各單位、學校發放的生活困難補助、後來的大學生學習貸款等等。誰會想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一切都滿不是那麼回事了, "失獨"後每月100元生活補貼在物價頻漲的今天只能是杯水車薪,流於形式,誰能指望那一點補貼養老?

2一旦孩子出事,家庭就瞬間轉化為"殘缺家庭"和"悲苦家庭"

在解讀"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這一命題時,我們需要有全生命歷程的視野,在母親過了35歲臨界適齡生育年齡、逐漸喪失再生育能力之後,獨生子女家庭就變成了一個"高風險家庭"。一旦孩子出事,這個家庭就瞬間轉化為"殘缺家庭"和"悲苦家庭"。早在20世紀90年代,獨生子女生存風險開始陸續爆發。2001年6月,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秀銀等率先在計劃生育先進地區——山東榮成開展了大齡獨生子女夭折的調查。我意識到"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是在2002年,當年我有幸和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合作深入甘肅、寧夏、湖南、四川等省區調研,訪談了幾十個計劃生育困難家庭,其中有些是農村的曾經有過一個孩子但後來出事的"計劃生育殘缺家庭"。

3 【精神層面的痛苦】失獨者:精神備受折磨壓抑自閉成常態不敢面對現實

精神脆弱 常失聲痛哭:事實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讓失獨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語或許立刻引來這些父母的怒目相視或者失聲痛哭,他們的精神極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極力躲避世俗人倫。

不願意接受現實:來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萬里馬"夫婦,是這個群體中比較年長的,"沒有人知道我們的事情,我每天都會跑去社區的老年人活動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過得和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每當別人問起我的兒子時,我卻不得不撒謊了。人家問『我怎麼從來都沒見過你兒子』?我就說『他在部隊,工作忙,不能常回來』,人家又問『那怎麼沒見到你的孫子呢』?我就回答說『他們丁克,沒有孩子』。"

懼怕過節:失獨者在節日裡恐懼一切聚會,每年到了春節,這些父母都如臨大敵,他們或躲到人跡罕至的清冷山莊度過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無論親朋好友如何請他們,他們都不願意出來。碰到親友結婚、做壽、給小孩擺滿月酒時更是如此,他們往往會將禮金奉上,但從來都不會去參加婚禮。睹物思人、觸景傷情。他們自稱是精神殘疾者,今生不可治癒。

4【肉體痛苦】失獨家庭的老人患病機率高於普通家庭 有人因此而輕生

【輕生】前不久發生在廣州的一齣悲劇再次讓有這樣想法的失獨父母踟躕不已在失去長子後,50歲的文姨與劉叔耗費12萬元通過試管技術再次當上爸媽,在生下一對龍鳳胎、含辛茹苦地撫養了10載後,夫婦倆卻因長期精神壓抑選擇了輕生。

【患病】精神的痛苦往往帶來生理的疾病。經歷了失子之痛之後,很多婦女都失去了丈夫。她們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離妻子而去;或者是離家出走,自此杳無音訊。一位來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說:"我的兒子畢業於武漢大學,來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創業時因勞累過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獨自照顧了他兩年後,他還是離我而去。現在連親戚也不願照顧我,我的精神是絕望的,身體是衰弱的,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啊?"

5[養老問題]進養老院都沒人能來簽個字 獨居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道多有發生

如今各地的養老院大多不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因為目前我國福利性質的養老院極少,根本無法滿足日趨嚴重的老齡化社會需求,多數養老院都是盈利性質的,一切都是向錢看,不以人性關懷為主旨。而且入住養老院都要有子女簽署委託手續,目的也是為了規避風險,無疑"失獨"老人自然將被所有這一切苛刻的條件規則拒之門外,無依無靠,衰老失能,其命運之淒涼可想而知。正如有的"失獨"父母所憂慮的,我們這群人最後甚至可能面臨的就是沒有人為我們簽字而無法火化的慘狀——這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老病孤獨死在家中無人知道的事件多有發生已不再是新聞。

計劃生育30年,一代人的沉重晚年降臨

當初一紙計生政策,是否想到了失獨問題?失獨不是第一天,這麼多年,國家有關部門有沒有關注

1 當年,計劃生育政策如何成了國策?只為解決"人口多底子薄"

我們查找當年指定計劃生育的政策,不難發現指定的理由是:抑制人口,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60年代鑑於這種情況,中國政府曾號召計劃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藥具。從七十年代初開始,中國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決定在全國城鄉大力推行計劃生育,並將人口發展計劃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政府開始了人口"控制論"的研究,這種人口控制論的一個出發點就是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中國人口不能再增加了,否則無法養活我們,也會累及子孫後代,"人口是國家發展的負擔"就在那個時候在中國官員和普通百姓開始流行起來。

2 如果說當時是為了解決國情問題 那麼這麼多年失獨問題日益嚴重 有相關部門意識到嗎——這麼多年甚是沒有人做過系統的統計,每年約7.6萬個家庭因失獨分崩離析,難以補救

【失獨者數字日益增長】目前我國還沒有進行過詳細的數據統計,記者只能根據國家統計局和衛生部此前發布的一系列統計數據進行推算。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34735萬人,此前抽樣調查則顯示,2009年我國15~19歲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7.17%,20~24歲的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7.52%,25歲~29歲的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6.48%,此前,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曾估計,目前軍隊中獨生子女率已經不低於70%,作戰部隊則超過80%。如果按照軍隊的樣本來估計,我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至少也有1.9億人。另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所顯示的該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歲至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人/10萬人,由此估計,目前我國每年15~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約7.6萬個家庭的分崩離析,難以補救。

給白髮蒼蒼的中國未來留一線青絲,留一雙攙扶老人的手臂

——當年積極擁護國家政策的人們遭受人生的不幸,國家應該為他們負責撫平他們的傷痛

關於失獨,在2012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趙超認為:"失獨"夫婦年老以後,養老和醫療無法解決,應由政府出資,將其送到敬老院、養老院,免費安度晚年……

(1)應該用高額的超生費,社會撫養費來安置這些失獨家庭晚年的生活

學者楊支柱因生二胎被取消公職,並罰款24萬餘元。他稱,計生罰款以前直接叫超生罰款,入世後改成"社會撫養費"。根據9省市超生罰款的平均數,全國31個省市每年徵收的超生罰款可高達279億元。其中大城市將該收入上繳財政,而地方則分配混亂,部分罰款去向成謎。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和每個月100元的失獨家庭補貼,不禁讓人啞然,當下,無論是哪一級政府,都應該對公民提出的關於"社會撫養費"的質疑有所回應,公眾也當看到,政府收取的"社會撫養費",最終要還之於社會。權力需要在陽光下公開運行,這正是法治社會的要義。今年兩會上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趙超提出:獨生子女傷亡家庭承受精神打擊的同時遭遇經濟困難,他們的養老也是難題,現有的養老院、敬老院大多數屬私營收費昂貴。趙超認為,"失獨"夫婦年老以後,養老和醫療無法解決,應由政府出資,將其送到敬老院、養老院,免費安度晚年。本來咱們這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就越來越明顯,獨生子女再出點什麼意外,老人們的晚年還真讓人擔心。趙代表的這個建議一提出來,馬上得到了大多數網友的贊同,有人覺得這是政府理所應當的責任……

(2) NGO這樣的團體出面協調給失獨家庭一些心靈上的安慰(我個人覺得宗教也行比如天主教 基督教什麼的)

失獨人群心中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單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壓抑、自閉與折磨,他們所希望的是,能夠建立一個只屬於他們這個群體的養老院。然而,這樣也許會給他們帶來很多保護,但是,卻不能釋放他們內心之痛,不能給他們受傷的心靈帶來真實的慰藉,不能給他們深深的傷口塗上撫慰的藥膏。對於這類失獨人群,仍餘力的一些社會組織是否可以考慮花上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幫助他們。"失獨"之痛理應得到人性的關懷——比如,出台"失獨"家庭的國家補償政策,建立"失獨"家庭專項扶助基金。可以從國家財政、慈善組織等籌措相關資金,政府為"失獨"家庭專門建立"新希望家園"之類的精神家園活動場所,為這些特殊家庭辦實事,解決他們老年後在經濟、精神層面的實際困難。

(3)收養孩子,讓他們釋放父愛母愛

有人曾建議將獨苗夭折無法再生育後收養子女家庭納入計劃生育政策扶助範圍,因為他們是因思念獨子的極度痛苦才無奈中老年收養,不顧自己年老力衰財力不支,拼命傾注他們無處釋放的父母之愛——如此悲壯的生存狀態,應該得到制度化的人性關懷,這不僅僅是一種補償,更是一種道義和責任。

(4)多興建福利性養老院專門失獨養老院讓他們"老有所依"

目前我國福利性質的養老院極少,多數養老院都是盈利性質的,有時候即使政府出錢養老,但是他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來看老人心裡也會不舒服,現在群員的共同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屬於失獨群體自己的養老院,因為只有這些失獨父母待在一起,他們的心理才沒有芥蒂,並且能夠互相幫助,"其他養老院的老人都有兒女,入院時,兒女要簽字成為老人的監護人,兒女們也會時常來看望老人。我們一方面進養老院時,手續上會遇到問題;另一方面,看到別人的兒女來看望自己的父母,我們情緒上受不了。

龍根綠志願者李季華與北京公安戰線道德模範高朋一起服務老人

讓「失獨者」安享晚年是全社會的責任

我國目前有一群「失獨」的父母,他們的年齡大都50歲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準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由此陷入常人無法想象的痛楚:由於年齡太大,再次生育幾無可能,每到合家團圓的節日,為免觸景生情,只好躲親避友。據估算,全國「失獨」家庭超過百萬個。(5月9日《廣州日報》)

獨生子女家庭是計劃生育政策的積極響應者,為控制人口工作作出了貢獻。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把全部的愛、希望和情感寄托在獨生子女身上,特別到了晚年,唯一的子女便是父母生活的全部。多數家庭都能兒孫繞膝、幸福和睦、平安團圓,讓父母安享晚年。然而總會有人因為事故、疾病等原因意外死亡,其中不乏獨生子女,全國每年大約有8萬人。獨生子女突然死亡,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許多人因此抑鬱寡歡,整日生活在思念和悲痛之中。即使表面上強作歡顏,但往往一提到子女或看到別人家的子女承歡膝下,自己的內心就會被重重地觸痛。

在中國,「失獨」悲劇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已經成為當今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雖然其表現還不突出,政府和社會尚未充分予以重視。事實上,那些同病相憐的「失獨者」已經開始「自我救贖」、「抱團取暖」,尋求未來感情的慰藉。我們有理由呼籲,「失獨」之痛不能也不應完全由獨生子女父母承擔,讓「失獨者」安享晚年應是政府和社會的一道必答題,不僅不應當迴避,更不能遲延作答。

隨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問題已經不單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法律問題。伴隨子女的相對減少和家庭規模縮小,完全靠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應該改變,政府和社會必須承擔責任。對於那些「失獨」家庭,問題無疑更加突出。從權利、義務對等的角度看,公民履行了計劃生育義務,理應獲得和享受相應的權利,而權利的對應方就是政府。當獨生子女父母「失獨」後,政府和社會應當及時填補「空缺」,採取適當措施確保他們維持較高的幸福感。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普通養老的特殊問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不應將「失獨」問題當成一般問題對待。

面對「失獨」家庭 政府應有擔當

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者家庭,50歲以上失獨群體日益龐大。(5月9日《廣州日報》)。

常言說:「閻王爺面前無老少」,特別是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交通事故、疾病、污染、工作壓力等,威脅、危險無處不在,誰也說不準哪天噩運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但對於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孩子一旦遭遇不測,對家庭和父母的影響無疑等於毀滅性的,特別是中老年夫妻,再生幾近無望,後半生的整個歲月都將沉浸在無助的絕望之中,這種「失獨者」的痛苦和精神創傷簡直難以想象,外人既無法勸慰,社會也難以撫平。而據報道,這樣的家庭目前全國不下百萬之多。  隨着計劃生育國策的深入人心,幾十年來獨生子女家庭明顯增多,現在城市絕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既是家庭的中心,又幾乎是夫妻和雙方家庭的全部希望,一個孩子遭遇不測,不只是孩子的父母希望破滅,對雙方的老人打擊也是非常沉重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失獨者」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無法避免也不容迴避的社會問題,如何讓他們擺脫失子、失女之痛的陰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安然愉快地度過後半生,政府應當有所作為。

筆者認為,於情於理於法,政府都應把這些特殊家庭的晚年幸福及早地納入議事日程,除了論證「失獨者敬老院」的可行性之外,還應積極組織這些家庭參加社會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來沖淡他們的記憶傷痛。

關於空巢老人服務的社會影響、討論和策略

2009年12月5日,在國際志願者日的當天,「百萬空巢老人關愛志願服務行動」啟動儀式在

江蘇省南京市、貴州省貴陽市、甘肅省蘭州市同時舉辦,標誌着中央文明辦、民政部在全國組織開展的「百萬空巢老人關愛志願服務行動」正式拉開帷幕。啟動儀式由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主辦,基金會理事長甘英烈,副理事長曹分田,秘書長陳瑞峰將分別出席啟動儀式。

開展「百萬空巢老人關愛志願服務行動」旨在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文明委《關於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意見》,紮實推進社區志願服務活動。該行動將以社區為依託,組織志願者特別是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志願者,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為高齡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國已正式進入到快速老齡化階段;未來20年,老齡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將超過3%;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以上。

評論員馮新就此事提出看法,稱應讓孤寡老人有尊嚴地故去,社會對老人的關懷應該多一點,再多一點。而眾多心理學家支招,有時候,兒女的一個電話也能讓空巢老人心裡舒服許多。

空巢老人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亟待破解的社會命題。早在1999國際老年人年,國際衛生組織就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觀點,即通過倡導積極老齡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以實現儘可能延長人類健康預期壽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質量的目標。「空巢老人」隨着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上也就越來越脆弱,對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有關部門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和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比如加大財政對養老事業供給,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機構,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網」,建立應急求助信息系統等,為「空巢老人」辦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勞我以少壯,息我以衰老」。是到了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務的時候了,因為他們正面對或遭受心理危機的困擾。心理撫慰、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務,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在2009年,北京市80歲以上老年人有了屬於自己的救助服務,不用撥電話就可以享受及時便捷的救助,家中只需安裝一個呼叫器,輕輕按下按鍵,大病小災都能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同時還可以享受家政等日常服務。為北京市老年人享受便捷及時的服務,是北京市政府助老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

北京市政府與援通(北京)公司合作,陸續為城區範圍內80歲以上老人及特殊需要的家庭安裝了援通求救求助呼叫器。呼叫器分為求救和求助兩種功能,只要老人出現身體不適等緊急情況,按下紅色求救鍵,求救呼叫功能會第一時間通過援通救助系統到達北京市紅十字會急救中心(999),同時還會通知老人的家屬,及時對老人施救。在老人需要幫助時,無需告訴對方自己的居住地址,就會得到及時救助。此項問題解決了老人發生緊急情況時不能準確快速地說出居住地址從而延誤救助時間的問題,使老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專業的救助。同時,呼叫器的綠色求助鍵也為老年人提供了除緊急救護外的日常服務功能,家裡想請家政人員,電器壞了需要維修,各種需要的服務都可以通過按綠色求助鍵得到解決。省去了老人打電話到處詢問的煩惱,高效的援通救助系統為老人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援通救助系統自2009年入戶安裝以來已經收到老人求救求助呼叫累計72萬餘次次,其中有5000多位老人通過紅鍵求救得到急救中心及時救助,也有近30餘萬人次的綠鍵呼叫通過援通救助系統予以解決。老人的身體健康有了保障,日常遇到的困難也能夠迎刃而解,老人像戴上了護身符,家屬心裡也像吃了定心丸,免去了後顧之憂。

一按靈更好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問題

匪警110、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等多個號碼,這些號碼讓老百姓難以一一區別和記憶,而水、電、煤氣等公共服務號碼則更是不為人知。老百姓報警採用的也仍是人工電話報警方式,報警熱線電話分散、號碼長、難以記憶。如果當事人遇到諸如盜竊、暴力劫持、交通事故、煤氣泄漏、火災和疾病發作等突發事件,加上時間緊迫、活動受阻、精神緊張、神志不清等情況,常常造成當事人無法報警、報警不及時、報警不準確等現象,導致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損失。

其次,作為提供社會服務的一方,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調度平台,不同警種與不同部門之間無法進行很好的配合與協調,分散在各個單位的資源無法共享,使得對綜合性複雜突發事件的處理應對不力。而各部門分別建立獨立的應急指揮中心,重複投資、重複建設,並且不能和各種社會綜合服務系統平戰結合,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因此,梳理整合各類服務熱線、快速準確報告緊急情況,在社區居民和相關服務機構之間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系統,是建設和諧社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把建立「一鍵通」、「一號通」、「社區呼叫中心」列為社區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屬於國家公共財政支持的範疇,正是滿足人民群眾實際生活需求的重要舉措。 「援通社區智能信息服務系統」把這一系統的建設推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全國樹立了典範。為我國「十一五」期間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社區智能服務網絡」和創建「網絡化綜合性服務示範社區」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是一項能使中國13億人民受益,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和諧共建帶來深遠影響的利國利民的大工程。

建設和諧中國,呼喚關愛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種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還有一種就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減輕政府負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尊老敬老為己任,傳播愛老美德,服務老齡化社會,是企業公民積極奉獻愛心的契機,也是構建企業和政府關係的良好健康渠道,通過企業向社區老人捐贈援通一按靈,讓更多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得到全面的居家養老安全保障,不僅是一項偉大的義舉,也是企業宣傳愛心的極佳途徑。

事實上,與農村空巢老人比,城市空巢老人還算是比較幸福。從調查情況看,農村空巢老人的遭遇更為突出。秭歸縣一民政幹部傷感的說,和城市「空巢老人」相比,農村的「空巢老人」不僅是「心空」,物質更「空」,他們沒有城裡的那些老年娛樂場所來消遣,也沒有廣泛的社交圈子,信息也很閉塞,他們根本接觸不到外面豐富的生活。同時,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在孤獨中還要付出各種艱辛的勞動,其生活艱難程度超出人們的想象。

關愛空巢老人,需要相關部門用心。辦事處、社區要及時掌握轄區內空巢老人的具體信息,建立相關資料庫,對空巢老人的身體、家庭狀況等要有一定了解,遇到突發性情況時及時聯繫其親屬。

關愛空巢老人,需要社會各界關心。我們應將空巢老人納入慈善事業關愛的對象之一,設立關懷空巢老人慈善機構,發動志願者和愛心人士關心和幫助空巢老人。

關愛空巢老人,需要鄰里愛心。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關愛空巢老人要發揮鄰里作用,鄰里互相幫助,讓遠親不如近鄰的美德傳承下去。

在以人為本,全面學習實踐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解決好空巢老人問題應該成為全社會責任。從現實情況看,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

一是營造一個全社會愛老敬老幫老的氛圍。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加強傳統教育,讓每一個人明白,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同時懂得,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關愛老人就是關注我們自己。只有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尊老愛老氛圍,老人問題才會得到根本解決。

二是強化老年人口社會服務機制的建設。如,城市社區加大文化投入,讓空巢老人更多地融入社會,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農村結合體制改革,儘快落實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擴辦敬老院等,推進農村社會福利事業進程;把農村老人養老全面納入國家勞動保障體系,讓老人老有所養,能與兒女早日團聚。加強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的修訂完善,對惡意傷害老人案件,司法部門懲一儆百。

三是「三位一體」共同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在老人問題中,尤以空巢老人特別是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最為嚴重。因此,家庭、組織和社會要「三位一體」,共同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子女外出謀生無可厚非,但要妥善安排老人;鄉(街道)、村組織要把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當作民生大事,放在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人負責。社會要發動好心人服務空巢老人。城市壯大志願者隊伍,帶給空巢老人精神關愛;農村發動黨員幹部組織「幫耕隊」、「幫宰(豬)隊」、「紅白理事會」等,為空巢老人排憂解難,帶給他們心靈的慰藉。

幫助老人從思想上和認識上走出陰影: 

首先,老人要從思想上擺脫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建立新型的家庭關係。

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要儘早將家庭關係的重心由縱向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轉向橫向關係(夫妻關係)。適當減少對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對子女回報父母的期望值。特別是子女到了「離巢」的年齡,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逐步減少對子女的依戀狀態。

其次,老人要及時地充實新的生活內容,儘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養興趣愛好,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調整生活方式,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公益性勞動等。

再次,兒女應加強對老人的「精神贍養」,常回家看看。

兒女應該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體貼父母的習慣,即使 「離巢」,也要增加與父母的聯繫和往來的次數,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綜合徵的發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鎮的子女,與父母房子的距離不要太遠。

對於身在異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顧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緒上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應經常與父母通過電話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建設和諧中國,呼喚關愛空巢老人!

聲明:本文作者參考了一些文獻,沒有註明摘錄原文的作者和出處,敬請諒解。寫此文是為了呼喚社會關愛空巢老人,建設和諧中國,純粹公益。如果誰有異議,請發至電子郵箱420408173@qq.com。本文作者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由於作者的水平有限,如文中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26 15:06:34

服務特別好,而且給人的感觸也挺深的,真的可以的

頭像
2024-04-30 16:04:16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3-11-07 06:11:28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