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7年漂泊異國,髮妻苦等11年,他拋棄戀人,願守一世無愛婚姻

情感導師 816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他身份諸多,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是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還是一名教育家,也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文學界泰斗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他精通多國語言,尤其精通於吐火羅文——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他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溫家寶總理曾五次看望過他,並稱他:「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此人即是中國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是中國的「國寶」級學者——季羨林。

對於季羨林這號大師級人物,就算沒有看過他的著作,大多數人也會聽過他的名字,聽過他那輝煌成就。可若提起他的感情二三事,或許就鮮少人知曉了。

結婚7年漂泊異國,髮妻苦等11年,他拋棄戀人,願守一世無愛婚姻

同許多民國才子一樣,季羨林也是被包辦婚姻的其中一人。可他又與一些風流才子不同,至少他是真正擔起了婚姻的責任,他的一生也只有一位妻子,那便是彭德華,一位典型的傳統女子。

圖 | 季羨林和夫人彭德華

1917年,季羨林6歲,彭德華10歲。

這一年,季羨林還是愛在土地里打滾的毛頭小孩,身為季家獨苗的他,當時還不知曉自己將被父親送去城裡叔叔家生活,更不知曉他自己的命運轉折也在影響在另一個人的命運。

1919年,季羨林9歲,彭德華13歲。

作為初入城市的農村小子,季羨林總是對周圍所有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因為叔叔家和彭家挨得很近,兩家孩兒閒來無事總會約上出去玩,就算沒有事前約好,季羨林也總會去串門玩耍。而身為彭家五男四女中的第三個女兒彭德華,性格倒是與活潑的季羨林完全相反,她性子向來穩重,不愛玩鬧,話雖少,幹活卻是最麻利的一個。

然而,或許是因為相貌不夠出挑,季羨林年少時對彭德華並沒有什麼注意,反倒是經常跑去找彭家二姐,還總誇讚她「長得不凡,標緻,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都嫌不恰當」。但季羨林也是頗有自知之明的一個人,他從不自戀,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總說自己「只不過是一隻寄人籬下的醜小鴨」,沒有什麼資格娶貌美如花的彭二姐。

不過,季羨林也只是想想而已。畢竟,他更喜歡的人其實是彭家第四個女兒,即彭德華的妹妹彭蓉華。然而彭母怎麼會把自己的心肝寶貝嫁給鄉下土包子呢?彭蓉華和彭德華是同父異母姐妹,彭德華的母親在她小時候便逝世了,沒人疼的她這個時候就被拿出來當「擋箭牌」了。

當時,季家和彭家的男男女女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俗話說得好,近水樓台先得月,身為鄰居的季羨林,自然就是那「近水樓台」。至於這「月」,理應是年齡相仿的彭蓉華,可彭母看不上季羨林這毛頭小子,而他本人也從未和叔叔嬸母表達過自己的擇偶心意。因此,彭母便做主將彭德華許配給了季家,

而季羨林,為了傳家香火,孝敬叔父,他並不敢駁了這門親事。至於彭德華,她是舊時代的女人,對於婚姻大事,她只有一句話:「一切由長輩做主」。

圖 | 季羨林的初戀與髮妻彭德華(右)合影

1929年,季羨林18歲,彭德華22歲。

一個是成家之年,一個是待字閨中,在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兩人成婚。

對於這樁包辦婚姻,季羨林其實談不上滿意,也並不是厭惡,只不過是一開始沒有愛情罷了。他一個文化人,娶了一個沒有讀過什麼書的女子,於文化層面看,多多少少會覺得彭德華不配他。而彭德華也不是什麼天真女子,她書雖讀得不多,但起碼會看臉色。每次一看到季羨林躲自己的眼神,彭德華便已經知曉,這個男人不愛她。

或許也正是因為不滿於季羨林不愛自己,彭德華在後來曾和兒子吐槽道:「季羨林一身鄉土氣,滿臉麻子,大家都叫他『季大麻子』,自己當時是十分看不上他的。」可實際上,季羨林臉上的麻子不多也不深,並沒有像彭德華所說的那樣不好看。

而且,雖然季羨林一開始不愛彭德華,但對她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

正如季羨林所說,婚後的彭德華可以說是有着十二分的精神。孝敬公婆,照顧子女,伺候丈夫,操持家務,每一件事彭德華都做得很好,儘管她深知季羨林的心不在自己身上,她也不忘做一個優秀的季家媳婦。

可以說,兩人的相處狀態是極為和諧的,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季羨林負責養家糊口,外出工作,而彭德華則在家做好賢內助的職責,互不干擾,也不生嫌隙,生活就這樣平平淡淡。

直到1933年,彭德華生下了大女兒季婉如,這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了變化,有了色彩,也是第一次,她開始覺得自己的家庭完整了。

然而,就算彭德華為季羨林生下一女,他也沒有動過心。面對季叔父的話語:「德華賢惠善良,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婦。」季羨林僅僅只是回復一句:「我們沒有共同語言,我不喜歡她」。

因為不喜歡,所以就算彭德華做了多少事,為季家付出多少心血,得來的也只是感恩,而不能打動一顆冷漠的心。

1935年,季羨林得到去德國做交換研究生的資格,這對他來說,是抓住更好前途的機會,也是不面對彭德華的好選擇。不過,這齣國也不是那麼容易出的,且不說要耗一大筆費用,就香火問題,還沒有解決,季叔父怎麼可能放季羨林走,若是他這一去,便是個幾十年,那季家不就沒人接代了?

於是,身為一家之主的季叔父便開口了,要想出國留學,必須先生個兒子,為季家延續香火,否則休想離家。自幼便不敢違抗叔叔命令的季羨林對此也只好點頭答應。

一年後,彭德華生下兒子季承,季羨林得償所願,開始動身去德國。他這齣國所帶的積蓄,部分錢還都是彭德華變賣首飾,向娘家借錢攢來的。可他走的時候,卻是頭也不回,而且這一走,便是十一年。

圖 | 彭德華

這十一年的德國之旅,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算是季羨林的愛情之旅。

在德國,季羨林本是一心埋頭苦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可由於博士畢業論文需要打印成冊,他不得不求助有打字機的鄰居。剛好,這領居家中有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名叫伊姆加德,是一位打字員,季羨林的論文便是由她錄入的。

慢慢地,在一天天的串門交流下,兩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感情。季羨林喜歡伊姆加德的溫柔,而伊姆加德也欣賞着才華橫溢的季羨林。正所謂郎有情妾有意,兩人就這樣發展成了情侶。

可惜,季羨林是個有婦之夫,就算他能在異國他鄉中享受着愛情的甜蜜滋味,但他也不能拋棄自己家裡的妻兒們。再加上,他還有着遠大抱負,一心想要學有所成後報效祖國,怎麼能放任自己在愛河裡暢遊?

故而,這場跨國愛戀,註定是以悲劇結尾。為家庭圓滿,為國家大業,季羨林必然選擇歸國。

可伊姆加德該如何是好?她不是不懂季羨林身上的擔負,但也不是沒有勸過季羨林不要走,可這事由不得她。季羨林曾在日記中如此寫道:「她勸我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但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一個人不配愛她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孩子。」

圖 | 德國戀人伊姆加德

然而,感情中並沒有配不配,只有舍不捨得,敢不敢付出。剛好,伊姆加德正是那個不捨得,且付出最多的女人。

季羨林走了,她無一句怨言,她唯一做的便是等待。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輩子,伊姆加德也願意等下去,而她也確實做到了。自季羨林離開後,伊姆加德並沒有嫁過人,她用終身未嫁這種方式守護了這段愛情,儘管季羨林不會再回來,她也心甘情願。

2000年,伊姆加德接受關於季羨林生平傳記的採訪時便說過:「一切都沒有改變,我一直在等他回來。」

當時的採訪距離季羨林的離開已然過了54年,可伊姆加德仍在等待。可若說只有伊姆加德一個人在付出,那也並非是正確的,季羨林也是個有情有義的人,只是身不由己罷了。他曾在《留德十年》一書里寫到關於德國的那些事,那些人,僅僅一句「說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話」,便足以看出季羨林的真情實意了。

如果說,在這場跨國三角戀中,季羨林是甘願犧牲自己愛情的人,伊姆加德是敢於為愛獻出一生的人,那彭德華絕對是能為愛隱忍一輩子的人。

在季羨林離開的十一年裡,彭德華一天天都在盼望着,等待着,十年如一日,她沒有一天不掛念季羨林。

1937年,戰爭爆發,彭德華與季羨林斷了聯繫,沒了主心骨的她只好獨自一人拉扯孩子長大。本來家中還有季叔父和嬸母擔着,可由於季叔父越發頹喪,對生活失去熱情後,季家只能靠彭德華和嬸母兩個女人扛着了。

季嬸母是聰慧之人,什麼都會,行醫問藥、倒賣股票等賺取生活費的行當,她樣樣都懂。而身無長技的彭德華則負責家裡事,做飯帶娃,為嬸母分擔雜事。

其實,彭德華深知自己沒天賦,沒文化,她不是沒有想過學習,只是自身能力確實有限,或許這也就是她和季羨林感情不深的原因之一吧。一個是文化大家,一個是文盲小婦,找個共同話題都是一件難事。可彭德華並沒有因此而懈怠,她依舊一心想着守護好這個家,好讓季羨林有家可歸,也好讓他知道,不管才子在外奔波多久,只要他想回家,她一定會在。

然而,獨守空房久了,總容易遭人欺。儘管時代如何遷移,如何發展,愛說閒話的人始終都會存在。這不,季羨林一離家久了,那些鄰居們就開始說起閒話來,個個都在傳季羨林在外有了新歡,拋棄了彭德華這糟糠妻。這話傳久了,自然也會有人起了歹心。

彭德華雖說不是什麼仙女之顏,但她的五官長得也是極端正的,算得上是個標緻女子。而彭德華的表哥在發覺季羨林多年不歸後,便多次找上門,對彭德華欲圖不軌。好在彭德華多次嚴詞拒絕,且有嬸母站台,才把這壞心腸之人趕走。

可這事多多少少也給彭德華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再加上平日裡那些閒言碎語,種種不順一起壓在了彭德華身上,她終究還是累倒了。

在去醫院檢查後,彭德華得知自己患了子宮癌,每逢經期之時便大出血,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可是季羨林不在,家裡大小事只有她和嬸母能管,她絕對不能倒下。可病魔並沒有打算放過她,彭德華總被病痛折磨得翻滾不停,有時甚至痛暈了過去。好在,嬸母盡心盡力用中醫藥方醫治她,才慢慢將她從病魔那裡拯救過來。

熬過十一年苦難後,於1947年,彭德華終於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季羨林即將返回中國。

1947年的夏天,恍若隔世一般,彭德華終於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她壓抑着激動的心情,讓孩子們喊眼前這個穿着土黃色風衣,內搭西服領帶的男子為爸爸。看着季羨林進家門後跪拜完季叔父和嬸母后,彭德華立馬上前沏茶倒水,為他準備各種吃食,然後再安靜地望着他,眼底深處全是說不出口的深情。

然而,依舊是只有一個人一往情深罷了。

季羨林回家沒多久,便又得出遠門,當上北京大學教授和系主任的他,依舊沒能完全回歸家庭。不知是不想回歸,還是無法回歸,總而言之,季羨林這一趟去北京,依舊沒有帶上彭德華和孩子們,他們一家仍舊是過着兩地分居的生活。

季羨林雖然會按時寄生活費回家,但本人卻不怎麼回去,除了過年過節時回去一趟之外,其餘時間彭德華壓根就看不到他的身影。他們兩個人的感情依舊是停留在最開始的原地,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唯一不同的,便是分隔兩地的相敬如賓。

1948年,濟南戰爭爆發,彭德華一個人帶着女兒四處奔波,而兒子則讓季叔父護着,為了全家人周全,他們不得不分頭避難。至於季羨林,遠在北京,愛莫能助。這場劫難,只能彭德華一個人渡。

而彭德華早已習慣,從季羨林當年離家開始,她一直都是一個人過來的,哪怕是面臨槍林彈雨,她也能一個人撐過去,生死於她而言,早已被拋在身後,她最多只是擔心季羨林和兒女們而已,至於自己,她從未考慮過。

好在,彭德華還是撐過去了,並且迎來了和季羨林同住的日子。

在解放戰爭結束後的十三年裡,季羨林和往常一樣,按時寄來生活費讓彭德華和兒女們有飯可吃,有地可住。可生活再怎麼安穩平靜,這個家始終是不圓滿的,少了一個人,便不是一個完整的家。再加上,他們的一雙兒女也很希望能夠有全家人團聚的一天。

於是,1962年,彭德華和季嬸母終於搬去了北京住。由於季羨林是個不可多得的才人,北京大學極其關注他的家庭情況,對於他的安家工作,北京大學特地分給了他一套四居室的住房,並為他們購置了一張雙人床墊。

可惜,季羨林對此很不滿意,不管是對彭德華,還是對那雙人床墊。季羨林特地聲明,自己想要一個人住。無可奈何之下,彭德華只能自己睡在客廳的一張小床上,對於季羨林的態度,她無怨言,無二話,只有接受。

雖然和季羨林的同居生活沒有彭德華想象中的幸福,但至少兒女們的顧家,還是讓彭德華深感欣慰的。再加上,平日裡和嬸母一起操持家務,閒暇時間就去參加居委會的活動,這日子咬咬牙,忍一忍那些不開心的事,還是可以過下去的。

圖 | 彭德華與兒女們合影

不過,老天爺也是愛開玩笑的,尤其是當你生活過得一帆風順的時候。

1967年11月30日深夜,季羨林不幸被帶走關押。自此日起,他每天都會被人批評,甚至會被關進牛棚里,被迫勞動。彭德華每天看着帶着一身傷回家的季羨林,眼裡滿是心疼,有的時候還止不住眼淚嘩啦啦地流。

可眼淚並不能解決問題,在那個瘋狂的時期,季羨林逃不了。可以說,這場苦難給季羨林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疼痛,但也讓他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以及彭德華的無微不至。

在那十年裡,彭德華整日省衣節食地攢錢,只為照顧好遭罪的季羨林。在他受了委屈回家後,端上熱熱的飯菜;在他吃完飯後,小心翼翼地幫他上藥;在他第二天再次出門受罪時,彭德華便會為他守護好這個家,守護好他的唯一後盾,做他的支撐者。

或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季羨林和彭德華的兩顆心悄悄近了一些。

度過那難熬的十年後,季羨林和彭德華又重回以往平靜的生活,只不過,這份平靜里,比以前要多了一絲溫暖。

重得「文化大師」稱號的季羨林,每天四點起床工作,而彭德華也會隨着他的生物鐘一同起床,幫他準備好早餐,打理好家庭,並細心餵養他心愛的貓。閒暇時,兩人偶爾還會聊幾句家常,儘管大多時候,都是彭德華一個人坐在客廳的床上發呆。但與以往相比,其實她是滿足的了,儘管她仍是孤獨的人。

但其實,季羨林心裡也是有彭德華的。

在晚年,季羨林開始會牽着彭德華的手,笑呵呵地照相。在她病重住院時,季羨林也會拖着年邁不便的身體,一步一步走去醫院探望。偶爾遇上彭德華昏迷,季羨林還會握着她的手,摸一摸她的額頭,心疼地看着她。

圖 | 季羨林與彭德華合影

在彭德華逝世後,季羨林還曾說道:「德華,你永遠活在我的記憶里」。只可惜,彭德華再也聽不見這句話,也不會知曉,季羨林其實也是念着她的。她永遠也不會知道,她心心念念一輩子的男人,對她也有所怨言,有所委屈。

彭德華或許會怨,季羨林一輩子沒有給過她愛。但季羨林也曾有過不滿,他的妻子,從來沒有給他寫過一封信,從來都沒有問過他在研究什麼學問,是不好奇,還是不想知道?季羨林不曉得,也問不出口。

一個不說,一個不懂,怎能傳達愛意?

但不管如何,逝者已逝,說不出口的情意,已然成為時光里的遺憾。

圖 | 晚年的彭德華女士

或許有人會覺得是季羨林「有錯在身」,是他先負的彭德華。可當年的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負心漢。一開始,他和彭德華的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非兒女情長,你情我願。再加上,後來他也沒有為了一己情慾而拋棄彭德華,拋棄自己的家。若正追究起來,其實季羨林是負了伊姆加德,他棄了那位德國女子的一片真情。

而彭德華,她至始至終都是活在舊時代的女人,她不懂何為喜歡,也不懂何為愛,她只知道,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照顧好丈夫季羨林,便是她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也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她的一生可以說是從未嘗過愛情之味,但在晚年,至少也算是博得了季羨林的關愛。此生於她而言,足矣。

文 | 千拾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20 18:06:57

情感方面有問題,真的是要找專業的諮詢機構

頭像
2023-11-06 23:11:14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