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講詩歌(七):詩一入唐,氣象空前|草地周刊

情感導師 880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1989年,葉嘉瑩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講授新一輪中國詩歌史課程。葉先生從《詩經》講起,至李賀結束,用一學期時間系統地講述了先秦至唐朝詩歌史。課程結束,先生便退休,可稱葉先生在UBC的收官之作。

葉嘉瑩先生講詩詞有一種特別的「魔力」,有人形容,凡是聽過她講課的,無不對她那熱情洋溢、神采飛揚的獨特魅力難以忘懷,無論唐詩還是宋詞,其中的每一個字,都隨着她清朗飽滿的獨特吟誦,蕩漾在教室里,餘音繞樑,裊裊不絕。

葉嘉瑩講詩歌(七):詩一入唐,氣象空前|草地周刊

近日,這份塵封多年的課程錄音被陸續整理出來。《草地》周刊徵得葉嘉瑩先生授權,開設「迦陵課堂」專欄,刊發全部課程精要,每周一課,本次推送為第七課。詩詞是葉先生的摯愛,她曾說,「我對詩詞的愛好與體悟,可以說全是出於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讓我們跟隨這種「本能」,一起聆聽葉先生講詩詞,一起沉浸在詩詞的世界裡,一起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首發:4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原標題《詩一入唐,氣象空前——近體詩是如何一步步成型的》

作者: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李曉楠整理

張海濤審校

「此事古難全」,天下有利就有弊。我以前看過一篇舊的文言小說。它講到一個人的命運,說人總要承認世界上有好也有壞,有美也有丑,而且常常有了一個長處,就有了一個缺點,所以對人對事都應該有這種認識。「豐茲吝彼,理詎能雙」,「豐」就是多,「茲」就是此,「吝」就是少,如果在這一方面得到多了,在那一方面自然就少了。天下的道理,哪裡能夠讓人把所有的好處都占全了?沒有這樣的人,也沒有這樣的事。而且一件事情的長短、功過,對人類、對社會、對文化有好處還是有缺點,都不是短時期內可以衡量評定的。你要把眼光放長了,在整個歷史演進里看,不要眼光那麼短淺。現在很多人就是急於看到眼前的,而且是非常現實、非常物質的功利,不肯從長久的眼光來衡量。

上世紀70年代,葉嘉瑩在哈佛燕京圖書館門前。南開大學供圖

徐陵:注重形式的對偶

我們此前講到中國詩的發展,中國文字的特色是單形體、單音節,適合於對偶。中國的文字有四聲,所以適合平仄的韻律。這種特色可以形成一種特美,它固然有它的好處。可是當沈約的「四聲八病」說法一興起,當大家剛開始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對偶、平仄上去的時候——人是沒有辦法的,注意力相對一偏重,又要對偶又要平仄,腦筋都考慮這個了——原來那種不用考慮對偶和平仄,自然而然產生的、感發的生命就相對少了。就是說形式上精美了,可是內容反而變得比較空泛,因為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形式方面。也不是說注意到形式就不好,它的好處要到發展以後,你才能看見。等到唐朝真正有了律詩,有了絕句,杜甫、李商隱等人用精美的形式寫出了內容非常深厚、非常豐美的詩歌。為什麼會覺得唐以前,形式是一種限制呢?因為詩人們這時剛剛開始注意形式,還沒能把形式運用自如,所以被形式限制了。等到對形式熟悉以後,就一點也不覺得限制,脫口而出自然就合乎格律,所以這有一個進展的階段。

總而言之,在南北朝的時候,齊梁之間的沈約有「四聲八病」的說法,就形成了詩歌的格律。與格律同時形成的,就是中國文學中稱為「駢文」的一種形式。所謂駢文,就是寫文章的時候要兩兩相對地對起來。不但詩有了格律,文章也「駢」起來了,過去流行的賦也開始注重對偶,所以有了駢文、駢賦、律詩。律詩最早叫格詩,就是在形成的階段一半整齊、一半不整齊。作駢賦作得最好的是庾信,他的《小園賦》《哀江南賦》,真是寫得美,庾信能夠在這種整齊對偶之中把自己所有的破國亡家的悲哀都寫進去了。

我們上次講了徐陵的《山齋》,這首詩就是注重了格律形式的對偶,但內容比較空泛,缺少了自然的、活潑的、感發的生命。

上次我們講了它的形式,現在我們來講它的內容。「山齋」就是說他有一個書齋,是建築在山中的,隱居的,非常安靜的,離外邊世界很遠。「桃源驚往客,鶴嶠斷來賓」,「桃源」引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源這個與世隔絕的山村,曾經使「往客」驚喜,「往客」是古代的一個人;「嶠」是高山,「鶴嶠」是說這山上有很多仙鶴;「斷來賓」,沒有拜訪者來到山中,是很安靜的意思。

湖南省西北部的桃源縣,一位漁民駕船在沅水裡捕魚。新華社資料片

「復有風雲處,蕭條無俗人」,山裡有風、有雲,雲在風中飄浮,這個地方「蕭條」,很寂寞,沒有那些普通的、粗俗的人到山中來。

「山寒微有雪」,山很冷,上面常常有一點雪。「石路本無塵」,石頭階梯、石頭的路沒有塵土,因為很少人來。

「竹徑蒙籠巧」,有一條小徑兩邊都是竹子,「蒙籠」是竹子很茂盛的樣子,很濃的樹蔭,「巧」是很美的樣子。「茅齋結構新」,「茅齋」指書房上覆蓋着茅草,「結構新」是剛剛建好,茅齋在山中剛剛建好。

他在山中的書齋做什麼?前面都是寫地點,後面寫他在書齋的活動。

「燒香披道記」,「披」,打開,「道記」,道家的書,燒香的時候打開道家的書來看。「懸鏡壓山神」,掛一個鏡子,因為山裡面有很多鬼怪、精靈,「壓」是鎮壓。

「砌水何年溜」,「砌水」就是台階上的水,我們說「階砌」,就是砌的一層層的台階,「砌水」就是小的水從書齋的台階流下去,「何年」是哪一年,意思是從古以來山里一直就有水。「檐桐幾度春」,「檐」是屋檐,茅齋的屋檐前面有一棵梧桐樹,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春天。

「雲霞一已絕」,山上雲霞的變化,就跟天上雲彩的變化和消失一樣。「寧辨漢將秦」,哪裡能夠分辨現在是漢朝還是秦朝呢?外面打仗換了一個又一個朝代,在這山里我都不知道。

所以這首詩沒有很多感發的生命,只是敘述山中的環境很安靜,遠離塵世,他在裡面燒香、讀書,沒有很豐富的內容。詩歌經過這種演進,就來到唐朝,有了整齊的格律詩。

徐陵這首詩,一共有十四句。本來古代的詩不限句數,寫多少句沒有關係,所以你看《古詩十九首》,有的長一點有的短一點。你看《上山采蘼蕪》比較短,《孔雀東南飛》卻非常長。

還有一首長詩,是三國時的女作家蔡琰所作,她父親蔡邕是曹操的好朋友。蔡琰寫了一首詩叫《悲憤詩》,也是寫一個女子的悲劇。蔡琰本來結婚了,丈夫死後,她回到父親家裡住,可是發生了戰亂。董卓想要自己做皇帝,變亂的時候用了很多外來的胡兵。蔡琰被胡兵俘虜,帶到匈奴去了。匈奴的單于逼迫蔡琰跟他結婚,婚後生了兩個兒子。這時曹操當權了,曹操想到她是蔡邕的女兒,而且她的文學很好,可以傳她父親的學問,所以就派人把蔡琰接回來了。蔡琰在匈奴的時候老是懷念祖國、懷念故鄉、懷念親戚,可是現在要把她從匈奴接回來了,單于卻不許她把兩個兒子帶回來。她可以回到祖國,卻要跟兩個兒子分別。於是,她寫了這首《悲憤詩》。

北京人藝《蔡文姬》劇照。新華社資料片

《悲憤詩》和《孔雀東南飛》,都算是古體詩,但《孔雀東南飛》是古體詩的另一類,是民間的故事,是樂府詩。《悲憤詩》則是一個女詩人抒情紀事的詩,是真正的古詩。不管是古詩,還是樂府詩,篇幅可以很長,字句沒有嚴格的限制。當詩歌開始格律化,如果這麼長篇都是對句,很不方便,所以有了十四句對偶的詩。後來,大家覺得十四句還是太長,所以唐朝流行的律詩是八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七個字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五個字上加兩個字,就是像我說過的AB或者BA的格式,共八句,叫做律詩。另外還有四句的詩,相當於律詩截取一半,就叫絕句,「絕」就是截斷了一半的意思,就是「截句」的意思。

庾信:南北詩風的結合

剛才我說庾信把他的悲哀都寫在他的《哀江南賦》《小園賦》裡面了,他寫的是駢賦,寫了他破國亡家的悲哀。徐陵跟庾信都是南朝的梁朝人。梁朝的皇帝都很喜歡文學、很會寫詩,像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對於這些文學好的大臣是非常欣賞的,所以庾信、徐陵都是梁朝的「侍從」,「侍」是侍奉皇帝,「從」在這裡不念cóng,念zòng,是追隨,跟皇帝一起看花、飲酒、作詩、游賞。可是後來發生了變亂,有一個人叫侯景,本是從北方到南方投降梁朝的,可是他又在梁朝叛亂,把都城包圍了,梁武帝最後餓死在圍城之中。侯景起兵叛亂時,庾信曾被任命在長江邊上防守。可是這些文學侍從,關起門來作詩寫文章不錯,一旦看到強大的敵人就退縮,所以庾信失敗了。失敗後,他被派到北方,出使北魏。出使北魏還沒有回來,梁朝就已經滅亡了,北魏把庾信留了下來。庾信從此以後再也沒能回到他的故國,老死在北朝。他內心既有破國亡家、悲哀慘痛的經歷,又有一種慚愧,因為他當年曾經帶過兵,曾經面對敵人,卻失敗了,所以他在賦里把所有的悲哀和慚愧都寫出來了,是很好的文章。

庾信有這麼豐富的生活經歷,而且能夠把他生活經歷的感情都寫出來,他的好處不只是這一點。而且因為他本來是生長在南朝的,後半生卻終老在北朝,所以他把南朝的文風跟北朝的文風有一個結合。

南朝的梁武帝、梁簡文帝這些人,一天到晚飲酒看花、歌舞享樂,所以當時南朝流行一種詩,叫「宮體詩」,只注重文字的精美。寫什麼呢?寫美麗的女子,美人足、美人手、美人指甲,把女人當作玩物,而不是作為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來寫,非常空洞,所以南朝的詩風是柔靡的。

而北朝的詩風呢?是比較雄壯矯健的。有一首北朝的樂府詩很有名,叫《敕勒歌》,因為頭兩個字是「敕勒」而得名。「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陰山下」,「敕勒」是中國北方的一條水的名字,敕勒川在陰山的山腳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北方大片的草原望不到邊,看着四面,周圍天地相連,天就像一個大帳篷、大圓蓋,將四方的草原籠蓋其中。「天蒼蒼,野茫茫」,一片碧藍無際的天空、一片茫茫無邊的草野。「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吹過,草一低,一群群的牛羊顯現出來。這是北方的歌,雄放的、豪壯的。

盛夏草原風光。新華社資料片

庾信是從南方到北方的,所以他把南方的柔靡跟北方的豪壯結合起來,是結合南北詩風的一個作者。

南北朝以後,隋朝統一了天下。隋朝傳世很短,就到了唐代。唐代中國是統一的,唐代的詩歌之所以盛行,是因為唐朝是一個可以集大成的時代,就是說它集合了南方詩歌的好處,也集合了北方詩歌的特色。因為它統一了,所以唐朝是一個可以集大成的時代。

我只說它可以。我們說時勢可以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時勢。所有生在唐朝的人都完成集大成的成就了嗎?沒有,所以唐朝雖然是一個可以集大成的時代,可是作者各有偏長,並不是每個人都集大成。有的人適合寫五言詩,卻不會寫七言詩;有的人適合寫古體詩,不適合寫近體詩。有的人總是我主張這個,就要把你那個打倒,你主張那個,就要把我這個打倒,也就是莊子說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只有那種具有開闊博大的胸懷和才力,能夠看到、接受各種好處的人才真的能夠集大成。而在唐朝,真正能夠集大成的作者是杜甫,李白都不成。在唐朝以前,一個小型的集大成的人就是庾信。

庾信主要的好處在他的賦,但我們只看他一首短詩:「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古人說「西出陽關無故人」,他離開祖國來到北方,出了陽關萬里之外,老是「不見一人歸」,淪陷在北方的人少能再回到南方去。「惟有河邊雁」,我們人都不如天上的一隻鳥,我看到河邊的天上的鴻雁「秋來南向飛」,秋天的時候就向南方飛去,而人卻不能回去。

無人機拍攝的陽關烽燧遺址和盛開的桃花。新華社資料片

我們講了這首詩的背景,再來看平仄。「陽關萬里道」,平平仄仄仄。上次課我說A式是平平平仄仄,但第三個字偶爾可以通用。「不見一人歸」應該是仄仄仄平平。「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個字、第三個字是可以通用的。這已經是從格詩進步到合乎律的絕句,但是有的地方它不大注意,比如說不應該三個仄聲連在一起,可是「萬里道」是三個仄聲連用,這正是從格詩到律體之間的一個轉折的作品,絕句就要形成了。

杜審言:五律的精美與恰切

我們現在就講到唐朝了。唐朝早期的作者,繼承了南北朝的律化的演進,所以初唐五言就有了很完整的五言律詩。什麼叫做很完整的五言律詩呢?我剛才說杜甫是集大成的,但是杜甫到盛唐之後才出現。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寫詩寫得很好,所以杜甫很得意,他給兒子寫過一首詩,有這樣一句「詩是吾家事」,說作詩就是我們家的家傳,因為他的祖父就是寫詩寫得好的。

我們先來讀杜甫祖父的詩《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獨有宦遊人」,「獨」是入聲字,所以我念成去聲。「歸思欲沾巾」,「思」不念sī,念sì,本來是平聲,我也把它念成去聲,什麼緣故?因為你要知道,英文中think(想),有過去式thought,現在分詞thinking,很多變化,同樣的道理,中文的詞,詞性有了變化,讀音就有了變化。如果是動詞,思想、相思,是平聲;如果做名詞,是這種情誼、感情、思想,念去聲。《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晉陵」是一個郡的名字,在現在的江蘇省常州市;「陸」是姓氏;「丞」是郡里的佐官。這個陸丞是誰,叫什麼名字,不可考。只知道在江蘇常州晉陵,有一個姓陸的在郡里做佐官的人寫了一首詩,題目是《早春遊望》。「游」是出遊。「望」,觀看春天的景物。晉陵的陸丞寫了一首《早春遊望》,杜審言說「和」,這個字在這裡念hè。什麼叫做「和」呢?詩歌經過發展,不但注重格律,而且可以作為一種朋友間的應酬藝術。我前邊也講了,「嘉會寄詩以親」,有了好朋友,把感情寄托在詩里,表現朋友間親近的感情。你作一首詩給我,我作一首詩回答你,這就叫「和」。「和」字本來屬於歌唱,應和、和聲,是一種酬應。和詩有幾種情況:第一,你作一首我也作一首,用相同的詩題;第二,用同韻的韻字,你押什麼韻,我也押什麼韻,相同的詩題、同韻的韻字;第三,用相同的詩體形式,你作五言律詩,我也作五言律詩。而在這三種情況之中,在用同韻的韻字這一項裡面,又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個是只要同韻的字就可以了,比如你用的是「東韻」的字「東」,我用「同」「紅」都可以;第二種是用相同的韻字。前一種是韻目相同,後一種是韻字相同。什麼是韻目相同?跟「東」字同韻的字很多,比如「同」「紅」「融」「風」,都是「東韻」的字。用相同的韻字更嚴格:你第一個押韻的字是「東」,我也用「東」;你第二個用的是「同」,我也用「同」。

那麼杜審言這首和詩是哪種情況呢?因為我們找不到那個陸丞的原詩,所以不知道他用的是韻目相同的字,還是韻字相同的字,不可考,但原則上應該是有這幾個條件的。

晉朝的詩人陶淵明,也作過很多和詩,他和詩比較自由,只是你寫給我一首,我回答你一首。對於韻目跟韻字,陶淵明是不管的。那時沒有發展成完美的形式,也沒有對藝術性的外表這樣重視。那時候流行的只有五言古詩,沒有唐朝時候完成的近體詩。唐朝時,因為近體詩的形式已經完成了,就特別重視藝術性,還要透過藝術的形式,在內容上也注重一種配合的藝術。

什麼叫做配合的藝術呢?就是你寫了《早春遊望》,我也要寫《早春遊望》,內容不但要配合,而且是「切合」,「切」就是恰當,要非常恰當地配合題目的意思。而且既然是「和」,就要把回答的意思寫出來。答的是什麼人?是晉陵陸丞。不只是平仄的四聲、押韻的格律,而且要切合題目的意思。

杜審言在五言律詩的完成方面很有代表性。在這麼嚴格的形式中,他在藝術上寫得非常精美、非常恰當。「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什麼叫「宦遊人」?所謂「宦遊」,是因為做官的緣故遠行在外,離開了家鄉,朝廷派你到哪裡,你就應該到哪裡去。古代遠行在外是很不方便、很艱難的,而且有仕宦的責任,不能隨便探親回家。我在前幾節課講過,唐朝的詩歌里反映了中國讀書人的一個重要思想、一個情結,就是仕與不仕、仕與隱。仕宦有仕宦的歡喜和悲哀,隱居有隱居的歡喜和悲哀。有人現在仕宦,可是心裡想的是隱居;有人現在隱居,可是心裡想的是仕宦,這中間是非常複雜的。所以我們一講初唐的詩,馬上揭出這個主題。

「獨有」跟「偏驚」是呼應的,「獨有」是單單只有,只有「宦遊人」才偏偏特別地「偏驚物候新」,「物」就是外物,「候」就是節候,季節的氣候。我們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氣」分為陰陽二氣。季節的氣候轉變了,我們就看到草木都萌生了,花都含苞綻蕊開放了。對「春花春鳥」感慨最深的是誰?是孤獨地遠行在外的遊子,是懷念家鄉的人。因為萬物節候的更新,草又綠了,花又開了,季節的轉變、更新感動了他。早春「物候新」,為什麼新春特別感人?我們常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新春是中國過年的時候,這麼好的季節,我卻不能回到故鄉跟家人團聚。所以「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這個真是藝術,把形式跟內容、跟作詩的對象結合得這麼好,而且寫得很美。我們說作詩不單是句法,還要有章法,有起承轉合。他要寫「早春」還要「游」還要「望」,連謝靈運都要「褰開暫窺臨」,拉開窗簾看一看,才能寫出來「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你早春關在屋子裡看書,是看不見這些的。所以要「游望」,他一定要寫得切合,就去游望。

怎麼游望?「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寫得非常美。你還要注意,在講謝靈運的時候,我特別講到西方的語言學家說語言表達情意,主要作用一個是語序軸上的作用,一個是聯想軸上的作用。語序軸就是敘述的口吻,句法章法的次序、結構。講謝靈運的詩主要是講語序軸上的作用,講溫庭筠的詞主要是講聯想軸上的作用。從語言學來說,中國的語言文字在語序軸上比西洋的詩歌更富於變化,更有豐富的意思。因為西洋的文法很嚴格,現在式、過去式、將來式要說得很清楚,動詞在前,賓語在後,主語在前,都很嚴格,可是中國的文法是非常寬鬆的,你可以顛來倒去地說。而這就是中國語文的特色,特別適合於對句。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語文特色,怎樣把它寫得更具藝術性、更美、更豐富。

什麼叫「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是早晨的晨光,「雲霞出海曙」是江南的景色,江南這邊靠海。我今年暑假還去看了海,我在波士頓有個朋友,他在海邊有一棟房子,好高好高的樓,他把我們接到那裡去。第二天早晨天沒亮,我們去看日出,站在樓上看東方,本來灰沉沉的一片,然後從海面上透出來一點紅光,越來越亮,一個大的火球跳出來了,漫天的雲彩在朝日的映照下,顏色非常豐富。所以「雲霞出海曙」,寫晨光之美。

海邊日出。新華社資料片

「梅柳渡江春」,春天來了,怎樣來的?中國的氣候,總是南方比較暖,北方比較冷,所以你看春天的腳步,從江南渡過江北來。這個春天的腳步從哪裡看?從梅花跟柳樹看出來。江南岸的梅花先含苞,江南的柳樹先有了朦朧的綠色。江南的梅花開了,柳條綠了,然後江北的梅花才接着含苞、開放,江北的柳樹也就綠了。而且同一棵樹上你要再注意看,向太陽的樹枝先開,背太陽的樹枝晚開。「氣之動物,物之感人」,大自然的現象如此,所以詩人就把這種精微細緻的感受寫出來了。「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早春,一天一天來了,而且有游望,看得這樣的廣遠。所以你看真是藝術性,寫得這麼細緻。杜審言這幾句詩的好處,是他一方面寫得非常精美,一方面寫得非常開闊博大,所以有氣象。氣就是一種精神,在精神上有一種開闊博大的規模、形式,所以叫做氣象。

初唐的詩歌,有唐朝大一統之後南北的集大成,而且中國對於自己的語言文字有反省,對於語言文字的特色、特美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所以就集合了文化的、詩歌的演進和地理形式的南北統一,初唐的詩壇就形成了這麼好的形勢,經過六朝「四聲八病」的講求,有這麼精美的藝術形式,而唐朝的大一統,有了開闊博大的胸襟氣象。但中國歷史上,也有寫得很精準,但還不夠開闊博大的時候。南宋有個詞人叫史達祖,詞寫得很精美,但是太窄小了。他寫什麼句子呢?「小葉兩三,低傍橫枝偷綠」,春天剛剛來,葉子開始綠了,有小小的兩三個葉芽長出來,低低地一根橫枝,沒注意的時候,它變綠了。也是物候新,也是早春,他寫得非常精美,很真切,可就是那麼狹窄。你看杜審言寫春天,「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真是有氣象。中國常常講,從你的詩就能看出你這個人的胸襟懷抱,你的品行,甚至你的命運、未來。所以很多人說小孩作一句詩,下筆開闊博大,那他將來前途遠大,有的人一下筆就沒有生氣。小孩子的將來,很難說,但這一定是關乎作者的,與作者個人的胸襟、懷抱、修養有關係。一個國家走上坡發展興盛的時代,氣象是果然不同的。南宋已經將近滅亡了,所以詩人寫「小葉兩三」,只剩下「低傍橫枝偷綠」,其實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什麼叫「淑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是柔美的、美善的、好的,「淑氣」是春天溫暖的氣候。「催黃鳥」,黃鳥就是黃鶯。春天的黃鶯開始叫了,一隻鳥在叫?不是,很多鳥都開始叫了。只叫了一聲?不是,叫了很多聲,不斷地叫。因為天氣暖了,謝靈運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聽一片黃鶯鳥叫,氣候的轉變,所以「淑氣催黃鳥」。這首詩是早春遊望,所以寫江水邊上的景色。水上有什麼呢?有「綠蘋」,水中的水草,綠色的蘋的葉子在水光的反射之下,隨着水波的流動而搖盪,日光在上面閃動,寫得很美。

一隻鳥從櫻花枝頭飛過。新華社資料片

前面的「宦遊人」點出和詩的對象晉陵陸丞,「偏驚物候新」點出早春的季節,「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這四句都是游望。你是和人家的詩,所以「和」的意思也要寫出來。「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忽然間聽見你吟唱了一個古調,這麼高古的詩歌。中國以古為美,我們讚美一個人說高古,讚美寫的作品說大有古意。儒家的思想也許有一個缺點,就是總說古代的詩好,所以不向前看,老向後看。當然我們不要忽視古的傳統,也要瞻望未來,從這個傳統怎麼向前走。「歌古調」是我吟誦了晉陵陸丞的原作,使我感動,所以我回答你。「歸思欲沾巾」,這個「思」字念sì。我們可以想象,一定是晉陵陸丞的詩里寫了懷念家鄉的感情,引起我也想到我的家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我的家鄉去呢?我忍不住要流下淚來,沾濕了我的手巾。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是點明和詩的題目。真正這首詩的好處是中間的四句,而且你發現中國的文法可以顛倒。「淑氣催黃鳥」,「淑氣」是主語,「催」是動詞,黃鳥是賓語。和暖的氣候,催促黃鳥都開始叫了。可是「晴光轉綠蘋」,不是晴光轉動了綠蘋,是晴光在綠蘋之上轉動,它的文法詳細分辨起來,性質本來不是完全一樣。因為中國的文法,動詞可以顛來倒去地用,所以它現在已經對起來了,這就是中國的詩,這是五言律詩。

下面我們看這幾句的平仄。「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以我們所學過的兩個基本的形式來看,這個是B式,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因為它第一句押韻,這裡都是平聲韻,凡是律詩絕句押的韻都是平聲,要跟「新」「春」「蘋」「巾」押韻,最後一個字的仄聲變成了平聲,第三個字平聲變成了仄聲。第三個字是本來可以通用,因為第五個字改變了,保持平衡,就變成「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雲」是第二聲,平聲;「霞」是第二聲,平聲;「出」如果念成chū就成平聲了,可是「出」是一個入聲,所以念chù;「海」第三聲,所以是仄聲,「曙」也是仄聲。「雲霞出海曙」是平平仄仄仄,本來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但是第三個字不十分重要,所以有時候可以通用。「梅」是第二聲所以是平聲,「柳」是第三聲所以是仄聲,「渡」是第四聲所以是仄聲,「江」是第一聲是平聲,「春」是第一聲所以是平聲。所以是平仄仄平平,本來應該是仄仄仄平平,可是第一個字是可以通用的。「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淑」是入聲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完全對。「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忽」是入聲字,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第一個字可以通用,完全合乎律詩的聲調平仄。

再來看對句。「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這是第三句跟第四句。「雲霞」是兩個名詞,「梅柳」是兩個名詞;「出」是一個動詞,「渡」是一個動詞;「海」是一個大自然地理的名詞,「江」也是。「曙」在這裡也是一個名詞,曙光,「春」也是一個名詞,就是早晨的曙光,春天的春色。「雲霞出海」是一個形容詞性的子句,形容「曙」。「梅柳渡江」是另一個形容詞性子句,形容春天。那早晨的曙光是怎麼樣的美麗?是雲霞出海的美麗。春色是怎麼樣的美麗?是梅柳渡江的美麗,所以是「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淑」是形容詞,「氣」是名詞,「晴」是形容詞,「光」是名詞;「催」是動詞,「轉」是動詞;「黃」是顏色,「綠」是顏色;「鳥」是動物,「蘋」是植物,都是名詞。這就是律詩,它就是這樣形成的。

初唐五言律詩形成,五言律詩就是所謂近體,不是古體了。文學的演進是很奇妙的,當初唐詩壇上流行這些五言近體律詩的時候,有一個人出來了,就是陳子昂。他提倡復古,他的《感遇》《登幽州台歌》不是律詩,是古體。詩歌都是正反合、正反合這樣向前演進,由古體演進到律詩,然後有了陳子昂的復古。(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草地周刊|葉嘉瑩講詩歌(六):詩之格律化的形成與發展

草地周刊|葉嘉瑩講詩歌(五):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草地周刊 | 葉嘉瑩講詩歌(四):怎樣讀懂「樂府詩」

草地周刊|葉嘉瑩講詩歌(三):中國詩歌是如何演變的

草地周刊 | 葉嘉瑩講詩歌(二):什麼是「賦比興」?

草地周刊|葉嘉瑩講詩歌(一):今年,我們一起跟葉嘉瑩先生上詩歌課

監製:姜錦銘 | 責編:劉小草、劉夢妮、吉玲、雷琨 | 校對:饒小陽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09 00:09:51

寫的東西感觸很深,對情感上幫助很大

頭像
2024-03-24 01:03:11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1-23 20:11:43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