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沒有一個人逃脫「真香定律」,就算是「985高校」畢業生也不例外。
這不,最近「985相親局」的話題在網絡上走紅。大家沒想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得了高等數學題、寫得了情詩小作文的名校畢業生,居然會為談戀愛發愁,並且選擇相親。
畢竟在普遍印象中,現代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追求自由,為什麼最終還是走上了相親這條老路呢?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裡,女主角席琳說:「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會相信你將認識很多人,但後來你才會發現能交流的人其實很少,何況你又不能保證和他們好好相處,就這樣,失去聯繫了。」一句話早已道明了一切。緣分很淺,有些人僅僅一次遇見,就是此生的最後一面,遑論發展出更多的故事。
青蔥歲月里總覺得不急,一輩子那麼長,總會找到合適的那個人。但眼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脫單,成家立業,自己還是孑然一身,焦慮也就席捲而來。再加上父母奪命催促,很難做到鎮定如初。
因此,畢業後的單身年輕人,不是在相親,就是在奔赴相親的路上。不由得想起身邊的朋友,好像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於相親的態度也在逐漸緩和。以前會覺得相親好「老土」啊,但現在如果有人幫忙介紹一個異性認識,反而會挺樂意。畢竟相親其實並不可怕,如果「注孤生」,那更可怕。
是這屆90後太着急了嗎?事實或許並非如此簡單。圈子小又不愛社交的年輕人,想要脫單真的「太太太難」了。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其中有7700萬人獨居,據估計,到2021年,第二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
當單身社會的浪潮,轟轟烈烈地襲來,相親低齡化成為一大趨勢。相親、使用脫單App,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常態。珍愛網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24%的單身男女為23-25歲。七成單身男女均有相親經驗,其中,四成單身男女每年相親次數3次,三成單身男女每年相親次數5次。
與大眾理所當然認為的不一樣的是,現在年輕人自己也有原動力相親。當初總想着打死也不會去相親,但一工作之後,發現有相親這個途徑,真的「非常可」。相親能讓我們認識到新的人,拓展交際圈,否則憑藉自己平時加班、周末宅居不出門的生活方式,這輩子都與脫單無緣了。
於是乎,一大怪現象出現,年輕人一邊對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傳統的相親模式,然後轉頭就在相親App上充值了會員,精心裝點趕往相親局,果然沒有人能逃脫得掉「真香定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相親就是一種妥協,但相親並不意味着將就,只是多了一個邂逅人生伴侶潛在的可能。諸如「985相親局」的出現,反而是因為不願意將就,所以年輕人選擇將主動權放置到自己手中,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對於相親態度的轉變,實質上也指向了年輕人對待愛情的矛盾與糾結。一方面想要尋求靈魂伴侶,甩開世俗的顧慮,只看喜歡與否;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在愛情之外產生了許多現實的考量。這種微妙心態在年輕人的頭腦中不斷拉扯。
相親鄙視鏈由此順勢誕生,一般都是你看上她她看不上你,你看不上他他看上了你,很難做到雙向的奔赴,達到訴求的平衡。月薪兩萬元的想找個年薪百萬元的,而年薪百萬元的想找個白富美;沒戶口的想找個本地人,而本地人想找個門當戶對的,潛意識裡,每個人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然後在一次次的相親中,耗掉了時光。
問題是,愛情真的能夠這樣斤斤計較,精心計算嗎?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寫道:「愛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靈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愛情的判斷全然沒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現出魯莽的急性,因此愛神據說是一個孩兒,因為在選擇方面他常會弄錯。」
要知道,愛情的美妙就在於它的盲目與非理性,怦然心動的那一剎那,就是毫無理由,無關乎她的胖瘦,無關乎他的高矮,無關乎她的家庭,無關乎他的收入。如果一開始就畫地為牢,那註定是緣木求魚。
評論列表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往往忽略了感情的經營,適當的情感諮詢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像你們這樣專業的機構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