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與西方的制裁大戰,將是「戰爭級」博弈

情感導師 523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西方在歷史上對俄羅斯搞過多輪制裁,但此次制裁與之前相比有不同。」

烏克蘭局勢瞬息萬變,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一系列操作讓世界眼花繚亂。

戰爭正在繼續,死亡每天都在發生,歐洲地緣政治正在改寫,世界格局也將因此改變。我們正在見證歷史,許多問題亟需找到答案。

普京的目標是什麼,他所說的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該如何理解?經過一波三折,俄烏終於開始談判,雙方是否真的有誠意,這場談判的前景如何?

俄與西方的制裁大戰,將是「戰爭級」博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觀察者網專訪中表示,「去軍事化」就是要解除烏克蘭的武裝、「拔掉烏克蘭的牙齒」,而「去納粹化」則是清算「挑唆、破壞俄烏關係」的烏克蘭人、打擊其精英階層的政治目標。

雖然俄烏雙方在開戰5天之後終於坐了下來,崔洪建認為,在目前戰事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外交談判是雙方用來尋求有利內外環境的工具。除了戰場上的情況,與外交談判相關的還有雙方能夠得到的外部支持或反對。

就在談判之前,一些歐美國家聯合將部分俄羅斯銀行從SWIFT國際結算系統中剔除,而俄方也也在「制裁圍攻」下放話稱,準備對西方國家實施報復性制裁。

崔洪建認為,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制裁和反制裁將是一場「戰爭級別」的博弈。俄方的反制裁手段應該還是會集中在其比較有優勢的兩個領域,即能源和安全。在西方升級制裁後,普京下令俄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就是對西方制裁的一種不對稱反應。

俄烏衝突之下,中國的立場也引發各方關注。

25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美國、阿爾巴尼亞提交的關於烏克蘭局勢的決議草案進行投票。其中11票同意,1票否決,3票棄權。由於俄羅斯投下否決票,決議草案未能通過。中國、印度、阿聯酋則投下棄權票。

上述投票結果將對局勢產生哪些影響?中國為何投了棄權票?在俄烏問題上,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為何硬是扯上中國?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該如何解讀?

「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的直接當事方,但卻是重要的利益攸關方,」崔洪建稱,投棄權票表明中方對俄烏衝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我們既堅持聯合國的憲章、宗旨和原則,又希望從問題的真正癥結入手勸和促談,為化解衝突發揮作用。

他認為,美國方面提出要中國「選邊站」,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和話語陷阱,讓中方「選邊」就是要製造一個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選,而且還要在「人情私利」和「道德公理」之間選的雙重陷阱,似乎中國離俄羅斯越近就是離掌握在西方手中的「規則和道義」越遠。這個坑不能跳。

圖為基輔市內全副武裝的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士兵。

以下為採訪實錄:

觀察者網:普京在講話中明確表示,俄羅斯沒有占領烏克蘭的計劃,「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只是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普京所說的「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俄羅斯想要烏克蘭最終達到一種什麼結果?

崔洪建:俄羅斯在採取行動之前有十分明確的軍事和政治目的,並釋放出兩個信號:一是俄羅斯「不做什麼」,包括不以占領烏克蘭領土為目的、以軍事目標為主不針對城市和平民等。另一個信號是俄羅斯「要做什麼」,為此普京提出了兩個目標:即在烏克蘭實現「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

「去軍事化」就是通過重點打擊烏克蘭的軍事設施、癱瘓其戰爭機器和瓦解其戰鬥意志,來實現烏克蘭對俄羅斯不構成安全威脅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要解除烏克蘭的武裝、「拔掉烏克蘭的牙齒」。

另一個是「去納粹化」的政治目標。俄羅斯提出了一個名單,要清算「挑唆、破壞俄烏關係」的烏克蘭人、打擊其精英階層。這是一種將烏克蘭統治層與民眾進行區分的政治手段,不僅有利於俄方軍事行動的推進,也有利於今後在烏克蘭立足,同時對其上層起到直接的震懾作用。近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有烏克蘭精英逃離,俄方的政治策略客觀上起到了動搖其內部的作用。

因此,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的是以軍事打擊為手段追求政治目標的綜合配套行動。

觀察者網:您認為俄羅斯能完成自己的目標嗎?

崔洪建:軍事行動還在進行過程中,從雙方的軍力對比、裝備水平以及訓練和實戰能力來看,俄羅斯的優勢都很明顯,但俄方追求的是既要速戰速決又要避免對烏經濟社會破壞面過大、還要顧及戰爭的道義成本的綜合目標。因此,最終軍事上取勝的目標易達成,但要實現兼顧政治、軍事和外交考慮的總目標則極為複雜且不易。主要取決於以下幾點因素:

第一,要看在軍事行動過程中,俄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堅持「去軍事化」的目標,控制軍事行動的後果。如果出現重大的民用設施損壞和平民傷害、造成大量民眾流離失所,對烏克蘭造成巨大的社會創傷,那麼未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存在會遭到抵制,同時會在國際社會面臨輿論和道義壓力。

第二,要看烏克蘭政府的抵抗意志有多強。如果烏軍一觸即潰,而且精英階層在「去納粹化」的壓力下產生動搖、分裂,那麼俄方達成目標的進度就快、效率就高。但如果烏方抵抗意志強、政府內部團結,那麼俄羅斯要達成目標就會耗時長、代價高。

第三,要看國際社會的反應,尤其是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政府的支持力度。西方的支持策略是不出兵,但給錢、給裝備,並不斷在政治上打氣,同時對俄採取軍事威懾和經濟制裁手段。西方會根據戰況不斷調整對烏方的支持方式和力度,比如在烏軍抵抗兩天且俄軍兵臨基輔城下後,西方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力度加大;西方也會根據事態發展逐步升級施壓和制裁力度,例如歐盟就制定了三階段的對俄制裁方案。

觀察者網:如果俄羅斯達成目標,您認為歐洲的安全格局將如何改寫?

崔洪建:西方一直認為俄羅斯的一系列動作,包括之前提出安全保障訴求和對烏軍事行動等,都源於不滿冷戰後形成的以美國和北約為主導的歐洲安全秩序,希望改變對自身不利的安全環境並重塑歐洲安全格局。因此,俄羅斯要以一己之力、用強硬手段來挑戰當前的歐洲安全秩序。

由於俄方搶了先機並且西方極力避免與俄正面相抗,目前在棋盤上形成了「俄進西退」的態勢。西方無意為烏克蘭做任何實質性的犧牲,如果僅把烏克蘭的得失看作是俄與西方博弈的結果,那麼俄羅斯已占有優勢。但從長期、全方位戰略博弈的角度看,俄羅斯在贏得烏克蘭問題上的主動後,還需要抵擋住來自北約的威懾升級和西方的大規模製裁,才能將在戰術爭奪上的勝勢轉化為戰略優勢,在塑造歐洲安全格局的問題上才能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主動權。

未來的歐洲安全格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要實現包容俄羅斯的共同安全還是延續目前美國和北約主導、排斥並針對俄羅斯的集體安全。目前的形勢發展會對現有歐洲安全秩序造成衝擊,但未來安全格局也很難靠這一仗「打出來」。在俄烏軍事衝突後,多數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畏懼和敵意上升,美國也會通過加大對北約投入和與歐洲聯手對俄搞制裁來鞏固它主導的集體安全秩序。要建立一個包容俄羅斯的歐洲共同安全格局似乎更難了。

如果現有趨勢不變,歐洲未來的安全格局更可能出現歷史悲劇的重演:歐洲大陸重新形成兩個陣營的對抗。在西方看來,在此次俄烏衝突前,俄羅斯已開始着力經營它的周邊,從2008年的格魯吉亞,到2014年的克里米亞,再到最近的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一個以俄為核心、與北約分庭抗禮的政治軍事陣營正隱然成型。西方正逐漸感受到壓力,認為俄羅斯正試圖恢復所謂的「後蘇聯空間」,似乎歷史又要回到華約和北約對抗的冷戰時期。

資料圖:俄羅斯總統普京。

觀察者網:經過一波三折,俄烏終於開始談判。但很明顯,目前雙方並沒有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您認為雙方未來的談判前景如何?

崔洪建:外交手段從來都是解決衝突和爭端的最終途徑,也應該是最值得追求和堅持的方向。

在目前戰事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外交談判是俄烏雙方用來尋求有利內外環境的工具。雙方會根據在戰場上的有利或不利情況來使用外交工具,在未實現停火的情況下開啟實質性談判的誠意都值得懷疑。因此雙方一邊在釋放談判的信號,同時也在不斷指責對方缺乏誠意。從俄方來看,釋放談判信號可以配合對烏實現政治目標並緩解外交壓力,烏克蘭方面則可以藉此擾亂俄方的行動節奏並爭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

此外,雙方的談判立場即「談什麼」也很重要,如果立場差距太大也不具備談判的條件。目前俄烏雙方的立場差距仍然很大。

前面提到,俄羅斯對烏克蘭最終的政治目標是烏須實現「中立化」,要在解除烏克蘭軍事武裝並清除掉反俄政治因素後,得到一個對俄無害甚至親俄的烏克蘭。因此,烏克蘭在釋放談判信號時有意提出「可以討論中立化」,這是在向俄方立場靠近,為談判提供條件。

但在烏克蘭還沒有放棄軍事抵抗的情況下,政治中立化沒有基礎,不具備實質性談判的條件。因此,在戰場形勢還未出現對一方明確有利或不利的情況下,一方的談判意願都會遭到對方的質疑。

除了戰場上的情況,與外交談判相關的還有雙方能夠得到的外部支持或反對因素。

我們看到,雙方釋放出談判信號的時機,正是西方國家開始對俄羅斯採取大規模製裁之際。因此不排除俄方「願意談」是想緩解一下外交和制裁壓力。

同樣,在獲得西方更大力度支持後,烏方的態度也在變化,從之前願意談「中立化」的柔軟身段轉變成了「不接受俄方最後通牒、只接受不預設條件的全面談判」的強硬立場。這樣一種相對平衡的態勢反倒為當前的談判提供了條件。

當地時間2月28日,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談判在白俄羅斯正式開始。

觀察者網:近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勸澤連斯基離開烏克蘭,並稱英國將向烏克蘭「流亡政府」提供支持。英國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反應?

崔洪建:英國正處於脫歐之後重塑其外交安全政策的過程中,俄烏衝突是其獨立面對的首場重大地緣政治危機,因此英國極力想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並體現其特色。

在歷史上,尤其是冷戰期間和冷戰結束後,英國是歐洲大陸反俄最積極的國家,英俄之間一直齟齬不斷,各種矛盾層出不窮,英國在此次俄烏衝突中表現積極並不意外。在危機初期美國和北約向東歐增兵的過程中,英國的軍事支持力度僅次於美國。在對俄制裁問題上,英國也緊跟美國,對俄制裁力度比歐盟還大。

在戰事未開前,西方就出於對「澤連斯基個人和烏克蘭政府的安全考慮」,提議撤離到其他國家,連地點都選好了,首選就是波蘭的華沙。儘管理由很動聽,但西方實際上是想促成一個事實上的烏克蘭「流亡政府」。

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擔心烏克蘭方面難以長期對抗俄羅斯,因此要保存有生力量,給俄羅斯搞「空城計」,讓烏政府和軍隊能夠在北約國家的領土上繼續對俄發起襲擾。

另一個目的則是宣傳和輿論上的。一說「流亡政府」就能聯想到歐洲的二戰時期。當時德國不斷侵略其他國家,不甘被吞併的歐洲國家建立了很多「流亡政府」。因此從輿論宣傳的角度,如果烏克蘭有了「流亡政府」就可以將俄羅斯類比為「納粹似的侵略者」。一貫堅持反俄立場,且距離俄羅斯更遠也更安全的英國在這個問題上急於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觀察者網:聯合國安理會25日就美國、阿爾巴尼亞提交的關於烏克蘭局勢的決議草案進行投票。由於俄羅斯投下否決票,決議草案未能通過。這個決議投票的結果將對烏克蘭問題產生哪些影響?

崔洪建:這次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內容很簡單,就是要針對俄羅斯採取的軍事行動表態,提案內容是要求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入侵並採取行動」。

根據現有的安理會投票程序,投票結果是提前註定的:俄羅斯作為「受譴責」的當事一方,肯定會動用其一票否決權來反對提案,決議肯定無法通過。

但投票過程和結果又是重要和有意義的。

一方面它體現了聯合國作為多邊主義的核心存在、安理會作為處理國際安全問題的主要機制,必須對俄烏衝突這樣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安全問題表態。因此無論投票結果如何,這個票是一定要投的。

另一方面,聯合國作為重要的國際講壇,在討論決議和投票的過程中各國可以自由發表觀點,各種立場之間的相互碰撞可以體現出角度和關切的不同,也能大致看出國際輿論的基本走向。

此外投票結果也是有意義的,俄羅斯無疑會投否決票,因此大家就會關注投贊成和棄權票的情況,從中判斷國際社會的基本態度。我想主要討論一下中國投棄權票的含義。

中國投棄權票完整地表明了中方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即中方首先強調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這是聯合國存在的根基,聯合國由眾多國家組成,如果連組成聯合國單元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都得不到保證,那麼聯合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中方的態度非常明確。

另一方面,中方不僅堅持原則,而且又進一步深入實際,提出要從複雜歷史因素和歷史經緯的角度看待當前局勢的成因和背景。這說明中方在俄烏問題上沒有只是停留在嘴上喊口號,喊一句「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很容易,各國都可以做也應該做,但光喊口號於事無補。

如果中國要在化解衝突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就必須呼籲國際社會去歷史背景中弄清複雜因素,因為只有搞清楚歷史因素和歷史經緯,才能找到解決當前問題的鑰匙,否則就是在那裡兜圈子、說空話,沒有用。

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的直接當事方,但卻是重要的利益攸關方。投棄權票表明中方對俄烏衝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我們既堅持聯合國的憲章、宗旨和原則,又希望從問題的真正癥結入手勸和促談,為化解衝突發揮作用。

如果安理會只是通過決議對當事一方加以譴責和施壓,對緩解事態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因此中方的投票立場體現了負責任的態度,即不把問題一味地歸咎於某一方進而施壓,也不把問題一味地上升到「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上去敷衍,因為我們知道這不是一種務實解決問題的應有態度。

觀察者網: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發動之後,美國和北約的一系列反應顯得無力且滯後。這是否可以說明美國和俄羅斯在戰略上缺乏對俄羅斯、對普京的了解,因此對俄羅斯的突然行動準備不足?

崔洪建:在俄羅斯發動軍事行動以後,它與西方的博弈轉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與西方此前提出的對俄「威懾+外交」雙軌策略不同,接下來將是以「威懾+制裁」手段為主,外交空間已經很小了。相對於俄方的主動和強勢,美國和北約的反應相對滯後,似乎慢半拍,我覺得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是俄羅斯在歐洲是以寡敵眾的態勢,在博弈中必須把握主動和先機。我們看到,無論是安全保障談判問題,還是對烏東兩地的承認問題,還是展開軍事行動,俄羅斯都是在下先手棋。而美國和北約需要不斷地跟蹤並判斷俄方動向,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協調內部各種分歧,因此顯得反應滯後。

二是不排除這是美國和北約願意呈現出來的一種場景。在俄羅斯和西方有關北約性質的爭論中,俄羅斯一再強調北約是一個「擴張性進攻性的軍事集團」,目標就是把俄逼到牆角並分化肢解。但美國和北約一再辯稱北約只是一個「防禦性的軍事聯盟」,並且不對俄羅斯構成「直接、緊迫的安全威脅」。因此在雙方博弈過程中,如果呈現出俄羅斯「急迫進攻」、北約「被動防禦」的狀態,美國和北約就可以「用事實說話」,來向國際社會證明其「防禦性」,讓俄羅斯有關「北約進攻性」的說法「不攻自破」。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可能接下來俄羅斯得更當心。如果一輪急攻下來可以解決掉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緊迫問題,但未來在戰略層面可能會面對更多不利因素。美國和北約正在玩弄將計就計、欲擒故縱的手法,將博弈結局朝着不利於俄羅斯的方向去引導和塑造。

觀察者網: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後,普京與伊朗、法國、印度、土耳其、中國、敘利亞等幾個國家領導人通了電話,您怎樣評價這幾通電話?為什麼通電話的是這幾個國家的領導人,您對此又有何解讀?

崔洪建:普京總統這幾通電話我覺得需要仔細分析。這是戰事進行過程中、西方制裁壓力下俄羅斯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動,其中既有爭取夥伴支持又有突破外交封鎖的考慮。

普京總統的通話對象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認為可靠的夥伴或者朋友,包括伊朗、中國和敘利亞等;一類是他覺得態度比較曖昧但可以爭取到的,比如印度;還有一類是他認為未來可以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進行溝通和斡旋的國家,包括法國和土耳其。

在戰事緊張、制裁升壓之際,普京總統需要去鞏固支持合作、安撫不穩定因素,同時影響敵對陣營。對朋友和夥伴,俄方需要通報真實情況和意圖來換取更多同情和支持;對立場模糊的國家也需要爭取到它們的理解和同情,對於敵對陣營中有些共識基礎的國家,更需要從分化壓力的角度去做工作,並為今後在特定情況下緩和關係預做鋪墊。

觀察者網:以美國為首一系列北約國家已經開啟對俄制裁,主要集中在經濟、金融、能源和科技領域。到目前為止,美歐已開始釋放出所謂「核彈級」的經濟制裁,將部分俄羅斯銀行從SWIFT國際結算系統中剔除,這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來說會分別造成多大損失?

崔洪建: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會是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制裁和反制裁,這也是一場戰爭級別的博弈。

現在西方對俄搞制裁有一個前提,即避免在軍事上與俄直接對抗但要從長期弱化俄的經濟/軍事實力。尤其是在俄羅斯表現出很強決心的情況下,採取制裁手段是西方內部能形成最大共識的領域,也是體現其「內部團結」的主要手段。

西方在歷史上對俄羅斯搞過多輪制裁,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制裁就沒有停過而且還不斷加碼。但此次制裁與之前相比有兩點不同:

一是西方揚言制裁力度將是「史無前例」和「毀滅性的」,目標是「從整體上削弱俄羅斯的經濟現代化能力、讓俄進一步脫離世界經濟體系」。西方將在金融、能源、技術及核心產品出口領域重點打擊俄,其中將俄逐出SWIFT體系是被視為有可能動搖俄經濟基礎的「殺手鐧」。

二是制裁會根據形勢變化尤其是俄烏衝突的烈度和俄方的未來動向來分階段分領域分批次進行,也就是靈活處置、逐漸增壓的狀態。例如在21號後進行的第一階段制裁是以個人和部分機構為主要對象,以凍結資產和限制旅行為主要手段;24號俄烏開打後的第二輪制裁就升級到針對能源部門和製造業領域,手段也擴大到出口管制;到26號後的第三階段制裁就開始部分使用SWIFT手段。

西方制定對俄制裁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儘量造成對俄實際損害,二是儘量減少對自身損害,三是如何應對俄方的反制裁措施。

動用SWIFT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切斷俄羅斯經濟與國際支付體系之間的聯繫,畢竟現在該系統控制着全球95%以上的跨國美元交易,這一手段將對俄羅斯國際貿易結算和投資帶來巨大衝擊。

目前俄國內金融機構之間的拆借、轉賬及貿易使用美元的比例超過80%,一旦制裁生效,俄羅斯將面臨巨大的金融紊亂問題。因此,早在西方動用SWIFT手段之前,俄羅斯的股票、期貨和金融市場就出現恐慌情緒,盧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和貶值。

西方預計俄在上述制裁手段的影響下,2023年將至少損失掉GDP的3.5%-5%。但考慮到歐洲對俄的巨大能源依賴,目前出台的SWIFT措施只是「選擇性」的,制裁名單中有能源部門,但主要涉及相關設備和技術,沒有碰天然氣,表明歐盟在這個問題上還有所顧忌。因為如果要在天然氣領域動手的話,那麼對超過1/4的原油、超過40%的天然氣供應依靠俄羅斯的歐盟來說,反作用會很大。

因此,西方還沒有對俄羅斯的國際支付「趕盡殺絕」,沒有將主要負責能源貿易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放入制裁名單。這也是西方,尤其是歐洲出於減少制裁副作用和反作用的考慮。

除了短期的金融動盪和貿易、投資受損外,西方制裁對俄羅斯的負面影響將是長期和系統性的,不僅限制其從國際市場獲得資金和技術,還擠壓其貿易市場,造成俄經濟難以實現產業擴張、轉型和升級,只能靠賣油賣氣。國家經濟的其他部門,比如現代化製造業,既缺乏核心技術,又從國際資本市場拿不到錢,就很難有起色,達到「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和現代化能力」的目的。在缺錢缺技術的情況下,俄羅斯難以支撐其軍事開支並提升軍事能力。

西方對俄制裁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通過打擊經濟來引發俄國內對政府的不滿甚至反對情緒,屆時普京總統就需要在「對烏克蘭採取行動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的問題上去說服民眾。

當地時間2月26日,據在場的烏克蘭軍人稱,烏克蘭軍隊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與俄羅斯突襲小組發生戰鬥。圖為交火後,烏克蘭軍人收集未爆炸的炮彈。

觀察者網:面對西方的一系列制裁,俄羅斯之前也做了一些準備。您覺得在被剔出SWIFT系統後俄羅斯扛得住嗎?

崔洪建: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飽受西方制裁。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也不斷想辦法去增強自身反制裁的能力。一是近年來大大提高了國際外匯儲備。實際上從去年開始,俄羅斯就大規模地買入美元,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6430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呢?俄方有過測算,如果西方將SWIFT手段用到極致、導致歐俄天然氣供應中斷,則俄方將承受每天2億到2.5億美元之間的損失。

二是俄羅斯做了經濟結構和部門上的相應調整。舉例來說,歐美在2014年後對俄羅斯農產品進行制裁,當時俄羅斯很大程度上依賴歐洲的農產品進口。迫於形勢俄羅斯開始擴大農產品生產。畢竟地域遼闊,很快俄羅斯就擴大了產能,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國。從這個方面來看,俄羅斯應對制裁的能力和潛力還是很強的。

三是調整市場布局,通過「西退東進」來減少對西方市場的依賴。在全球化的市場背景下,即便西方傾盡全力對俄羅斯搞制裁,但是要想實現全面圍堵和封鎖的難度很大,原因就是我們說的「西方不亮東方亮」。俄羅斯這幾年有意識地加大了對亞太市場的開發,除了和中國的經貿合作不斷提升外,和印度等其他亞太國家的合作也有發展。

因此,我覺得西方制裁給俄羅斯造成的將主要是短期內的巨大衝擊,包括金融動盪、股市蒸發和貿易紊亂,但對傳統商品貿易包括能源領域的直接衝擊有限。制裁對俄羅斯影響最大的是所謂經濟結構和長期趨勢,會給俄羅斯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觀察者網:在西方的「制裁圍攻」下,俄方稱,莫斯科已準備對西方國家實施報復性制裁。您覺得這些報復性制裁會集中在哪些方面?目前,普京下令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這意味着什麼?

崔洪建:我覺得俄羅斯現在面對制裁是兩個態度。第一就是「不怕制裁」,因為已經有「免疫力」了。第二就是「我們有辦法」,為此俄羅斯還搞起了心理戰,提出要對西方制裁做出「精準但不對等」的反擊。

首先「精準」的意思是要找准西方的薄弱部位下手,讓對方立刻感受到俄方的反擊力度和傷害。其次是「不對等」,即一上來就是最大力度。西方比較適應的是逐步升級的所謂「對等狀態」,你一拳我一拳。但俄羅斯的眼下之意是不會按西方的套路來,不會搞什麼分級分批,而是集中發力。

從目前雙方的態勢來看,俄方的反制裁手段應該還是會集中在它比較有優勢的兩個領域,即能源和安全。因此俄方主動中止對歐能源供應、升級軍事行動等級等都是可能的選項。在西方升級制裁後,普京下令俄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就是對西方制裁的一種不對稱反應。

歐洲也對全面中止對俄能源依賴做過評估,結論是能勉強撐過今年,但明年往後就會出現較大問題,畢竟對俄如此巨大的依賴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替代,即便是加足馬力開源節流包括大規模購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也不行。

同樣,如果西方制裁再次把俄羅斯逼到牆角,俄方不會放棄採用軍事和安全手段在歐洲搞出更大動靜的選項。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在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歐洲之間可能會重新形成一種恐怖均衡,雙方都會以造成對方恐懼為制定和運用政策的出發點。如果雙方不能在能源和安全這兩個焦點問題上有所後撤,那麼這個趨勢就可能會成為現實。

觀察者網: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其實很想看到俄羅斯和烏克蘭開戰,因為這樣對他們有好處,對於這種觀點您怎麼看?

崔洪建:歐洲安全形勢惡化到今天,從美國的戰略變化和政策調整來看是有跡可循的。首先是美國長期以來為了維護它的全球霸權,在世界上一些熱點地區挑起或製造一些「可控混亂」,以達到它分化、牽制和插手的目的,這是美國用得很嫻熟的霸權手段。

在這次的俄烏衝突中美國同樣採取了這一手法,無論是通過北約不斷地武裝烏克蘭的種種「拱火行為」,還是迴避俄羅斯方面的核心安全關切,都是沿用了傳統套路,它希望在歐洲導演一場可控混亂來對俄羅斯形成戰略消耗。

但俄羅斯似乎也看穿了美國的用心,並讓事態逐漸脫離了美國的掌控,局勢的不斷升級打亂了美國的預期。而美國仍然需要掌控事態,否則在烏克蘭點起的火極有可能蔓延到整個歐洲,並最終讓美國引火燒身。

因此,美國也在根據事態不斷地做出策略調整,結果就是目前的俄烏衝突:烏克蘭更像是一張盾牌,美國和西方不斷地給它加固用來抵禦俄羅斯;又像是一面「保衛西方」的旗幟,不斷地用它來「號召」西方國家加入到反俄陣營中來。在盾牌的掩護和旗幟的召喚下,美國通過調兵遣將正在實質性地提升北約對俄羅斯的戰略遏制能力,實質性地加強了它對俄羅斯的戰略包圍。而且在俄烏衝突結束後,俄羅斯在軍事行動中採用的遠程精確制導打擊、要求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等手段,會被美國加以利用作為在北約國家擴大反導系統甚至核武器部署的藉口。

觀察者網:普京的這次軍事行動勢必會導致美國和北約重新調整對俄戰略。《華爾街日報》稱,烏克蘭問題為中美俄的超級大國之爭拉開序幕,而在這場國際政治新秩序的衝突當中,美國原有的主導地位也將發生變化。對此,您怎麼看?

崔洪建:這次事件以俄烏衝突為點、輻射到歐洲安全層面,並會影響到當前大國博弈的走向和整個國際秩序的立體構造。

俄烏衝突從歷史經緯來看是美俄之間在歐洲反覆博弈和較量的結果,從現實因素來看也是大國博弈在地區衝突中的直接體現。

當前美國急於調整全球戰略重心,從歐洲做一定程度的收縮並將戰略資源轉向亞太和中國進行所謂的「長期全面競爭」。俄羅斯認為這是面對面和美國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最好時機,因此決意在歐洲向美國和北約發起挑戰。

美國在歐洲已「無心戀戰」,因此採取了自己不上陣但鼓動烏克蘭和歐洲盟友圍攻俄羅斯應對策略,就是擔心從歐洲抽不開身而打亂其全球戰略布局。美國在歐洲戰略博弈中不願親自下場與俄羅斯較量,還被俄羅斯逼出了一個相對防禦的態勢,這要放在美國霸權鼎盛時期是很難想象的事情,這本身就體現了美國實力和主導地位下降的現實。

美國的戰略轉移在歐洲被俄烏衝突拖住了後腿,美國實現戰略意圖的難度在增大,短期內難以兼顧其歐洲和「印太戰略」。無論情願與否,拜登政府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加固北約防線,做好與俄羅斯進行長期、全面博弈的準備。

美國的戰略意圖不能充分實現,對中國來說客觀上是有利的,但我們的目標不是去成為另一個超級大國,不是去和美國搞霸權競爭,而是從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出發,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要我們能把握機會把有利因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略機遇,在發展並捍衛自身利益的同時,我們要在周邊地區推動建立均衡、有效和可持續的安全秩序,並向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推廣,維護國際安全的總體平衡。

只要我們能夠堅持在當前的俄烏衝突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能夠向未來歐洲安全秩序建立提供成功經驗,就能夠真正地建立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並築牢大國根基。這樣的趨勢是有利於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的,也只有一個穩定和均衡的世界多極化才能真正改變美國的霸權地位。

資料圖:美國總統拜登。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觀察者網:對於烏克蘭問題,中方一直是勸和促談,呼籲摒棄冷戰思維,重視和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然而,美西方卻在俄烏問題上硬扯中國,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崔洪建:隨着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上升,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和看重中方在任何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表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也將是今後中國外交面臨的一種常態。當然,在日益紛亂的國際關係中要站好立場表好態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美國方面提出要中國「選邊站」,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和話語陷阱,因為它的前提是「中國還沒有立場」和「中國必須選」。但事實是中國一直都有自己的立場,我們不需要去選。

美國的潛台詞是要中國在作為「侵略者」的俄羅斯和「守規則」的西方之間做選擇,但是中國不需要去做這樣的選擇,我們一直站在公平正義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一方。這也是中方反覆強調「一貫堅持」的涵義所在。

說得更明確一些,就像中俄兩國領導人通話中表述的那樣,從根本上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就是我們的立場。

中方的行動是勸和促談,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提出具體建議。例如在軍事衝突爆發前,中方提出以諾曼底模式和新明斯克協議為談判基礎,這是當時當事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在形勢發生變化後,中國仍然堅持勸和促談的方向,但在各方暫時回不到諾曼底模式和明斯克協議的背景下,中方主張推動俄烏雙方直接對話來解決問題。普京總統在中俄兩國領導人通話中,表示俄方願同烏方開展高級別談判,這就是中方的勸和促談在發揮作用。

因此,西方沒有理由從「有罪推定」的心態出發,認定中方找不到也站不穩自己的立場。美國和西方輿論炒作所謂「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角色」這一話題,其前提就是認為中國會為了自身利益和與俄羅斯的親密關係而「犧牲掉原則」來偏袒俄方。讓中方「選邊」就是要製造一個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選,而且還要在「人情私利」和「道德公理」之間選的雙重陷阱,似乎中國離俄羅斯越近就是離掌握在西方手中的「規則和道義」越遠。這個坑不能跳。

觀察者網: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普京現在面臨的國內的壓力。在普京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當天,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晚上就出現「反戰遊行」,據外媒報道,數百人被臨時拘留。您如何看普京來自國內的壓力?

崔洪建:俄羅斯國內的情況比較複雜,並且隨着對烏戰事和西方制裁的壓力增大可能還會有進一步變化。人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反過來對外行動的成敗也會作用於內政。外交和軍事是在解決國際關係問題中常用的手段,也都服務於內政的需要。

除了國內一些民眾自發的反戰情緒外,接下來俄羅斯更應當關注在西方制裁加劇後對國內民生、民意的影響。普京總統目前在國內仍有較高的支持率,但西方會動用一切手段來推動俄羅斯國內的民意變化。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就放言要通過非政府組織在俄羅斯「發揮作用」,複製一場類似於2013年在烏克蘭基輔發生的政治動亂。

此外,儘管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採用軍事手段解決烏克蘭問題有某種合理性。但俄方也應該認識到軍事手段只能實現有限目標,而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同時軍事手段的局限性表現在達到部分政治目標後,一定會留下政治後遺症,這是歷史上無數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的。

俄羅斯要獲得長治久安,不能單靠軍事安全手段,歸根到底還是要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來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同理可知,歐洲要建設可持續的共同安全,也無法通過對抗來實現,還必須回到培育共識、講信修睦的軌道上來。

(來源:觀察者網)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16 22:05:10

挺專業的一個情感機構,我一個朋友在那裡諮詢過,服務很貼心!

頭像
2024-02-03 18:02:31

求助

頭像
2023-10-29 01:10:56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