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在逃避》:這9種心理防禦,你中招了嗎?

情感導師 830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歡迎關注「雪莉的直言職語」,陪你一同成長

01 逃避的根源是害怕痛苦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歷:

考試在即怎麼都複習不進去,想着看幾集電視劇調劑心情,結果一晚上就這麼過去,因為自責而難以入睡。

《你為什麼總在逃避》:這9種心理防禦,你中招了嗎?

工作中遇到難題,總想着明天再做,可每分每秒都陷入更深的焦慮,直到最後期限,才不得不硬着頭皮趕工。

很多人認為這種拖延原因出在不自律,但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拖延的潛意識可能是為了逃避痛苦。

害怕考試不及格,害怕不能交付任務......面對這種恐慌情緒,不知道該如何消除,就暫時用娛樂轉移注意或者不去直接面對,雖然情緒暫時消退,可到了下次不得不面對的時候,焦慮會更加強烈,因此陷入惡性循環中。

拖延屬於逃避的一種,而更明顯的逃避行為,往往在處理感情問題時發生。前不久北大大三女學生服毒自殺的消息引發了轟動,她的母親從女兒手機中找到她和男友牟某某的聊天記錄,發現女兒自殺原因可能是精神上受了虐待。

牟某某在不是處女這個問題上反覆打壓女生,女孩剛開始還能自信回應: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漸漸內容越來越極端:男友提出讓她在身上紋「牟某某的狗」;還要她先懷孕再流產把病歷交給自己…在男方不斷地精神控制下,她甚至認為自己是個垃圾,配不上「熠熠閃光」的對方。

男生的思想和行為令人痛恨,但女孩在感情中的遲疑也令人痛心。她早就意識到男方的說法在傷害自己,也提出過分手,但最終一拖再拖,走向這樣的悲劇。

大腦因為害怕痛苦,而選擇對當前情況視而不見,這種在心理學上稱為「防禦機制」。防禦機制確實能保護我們短期不陷入負面情緒漩渦中;但成為習慣後,往往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反而讓情況越變越複雜。

約瑟夫·布爾戈醫生從事心理治療工作30對年,接觸過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他認為,歸結來看病人們全都是因為害怕痛苦,無意識地採取各種行為對抗,卻反而陷入更痛苦的惡性循環。

結合這些真實案例,以及自己早年抑鬱症的經歷,因此有了這本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並不是激勵我們去對抗痛苦,而是告訴我們——卸下防禦,面對痛苦,才是緩解痛苦的最佳方式。

想象你是rpg遊戲中一個角色,痛苦是尋寶路上的瘴氣。因為厭惡瘴氣,我們會開啟各種防禦外殼,免受吸入瘴氣的不適,但外部瘴氣從沒有消失過。

有的人長期依賴於防禦系統,一旦系統崩壞,痛苦的瘴氣就會將他侵蝕;而有的人早早卸下防禦,反而形成身體免疫,可以自如地在瘴氣中活動。

02,為什麼會形成心理防禦?

愛情劇里常常出現這樣的橋段:主角在重要的場合把身邊人叫錯成前戀人的名字,說明主角心中對前任還有留戀。心理學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佛洛伊德式失言:有時錯誤或疏忽會暴露我們真實想法。

我們以為了解自己的想法,其實並非如此:潛意識中藏着很多感受和想法,甚至和我們接受的道德價值相違背,暴露出來有損我們的外部形象。

比如你想要扮演一個好老公的形象,願意和老婆一同分擔家務,但可能因為職場中受到的工作壓力,潛意識裡的自私懶惰顯現出來,但你並不願承認這一點。於是在老婆囑咐你處理家務時,口頭上答應,卻會無意識拖延或者忘記。這就是「心理防禦」的一種。

為了剝去自己不喜歡的那部分,或者去除自己無法認同的想法,我們就會用「心理防禦」去應對。它就如同一把雙刃劍,有時可以保護自己和周圍人免受傷害,但防禦機制運作不良時,則會扭曲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甚至會加劇痛苦。

比如,「憤怒」是大家不喜歡的一種情緒,但適當的憤怒卻能刺激我們做出重大改變。比如發現渣男劈腿後,此時憤怒反而能激勵我們下決心分手,改頭換面重新開始,痛苦也會漸漸消退。而用欺騙忍讓,維持現狀來逃避短期的痛苦,反而會喪失自尊而陷入長期精神折磨。

約瑟夫醫生將人們的心理難題總結為三類:承認並接納自己的需求;管理強烈的情感,發展自尊感。

面對這些情況,每個人都會發展出自己的一套防禦模式。比如同樣是遭遇他人抨擊,有人第一反應就是不容置疑先用髒話懟回去,有人下意識認定自己出了錯而感到恐慌,而有的人則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理智回應。

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應對習慣,和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從出生到至少十歲時,我們必須依賴父母,而這個階段又是人類最強感知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就可能發展出有隱患的防禦機制。

主持人董卿在公眾心中是外表優雅,精神富足的代表,很大程度益於父親早年對他的嚴苛管理。但她曾在節目中說,因為父親的完美主義,很多次幾乎崩潰。

天沒亮就起床晨跑一千米,每天必須背誦詩詞古文,為了擊碎她作為女生的愛美心,不讓她照鏡子,不給她做新衣服;15歲時就去賓館當清潔工勤工儉學。董卿那時甚至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而回想那段時期她仍會感到壓抑。

但幸好,因為天生個性和後天修煉,她有了自己和痛苦相處的方式,才成為如今溫潤如水又具有力量的董卿。

03 你意識到自己正在心理防禦嗎?

如何識別自己正在做心理防禦呢?《我們為什麼會逃避》 這本書中,約瑟夫醫生列舉了以下幾種方式,合理使用它們能夠保護我們,過度依賴則可能過猶不及。

它們分別是:壓抑,否認,轉移,反向形成,分裂,理想化,投射,控制,思考。你是否用到過其中某種呢?

1, 最常見的是壓抑和否認,想要暫時讓情緒消失。

前者讓情緒以更隱秘方式存在,可能做出遲到拖延,搞砸事情一些無意識的舉動,藉此發泄情緒。而後者則是因為現實和願望衝突,為了讓自己好受就否認現實,比如明明感覺到丈夫變心甚至出軌,有的女性會拒絕接受事實,反而欺騙自己有個好老公。

2,轉移和反向行為則是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行為上。

一個半夜要起床照顧孩子的新手媽媽,很容易會對老公發脾氣。其實她真正生氣的可能不是老公,而是那個哭喊的小孩。

但這個怨言不能表達出來,因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而世俗道理也不容許一個討厭孩子的媽媽,因此只能無意識地把怨氣轉移到丈夫身上。

3, 分裂和理想化更進一步,把複雜情況簡化處理。

分裂是因為對於兩種選擇,自己也很矛盾,但又無法妥協於任一種,只能分出兩個自我接受不同的觀念,藉此迴避不確定的痛苦。

而理想化則是為困境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假象:比如戀愛時將一切好特質投在愛人身上,或者認為結婚就可以讓自己變幸福。其實是因為當前自身處於困境中,通過美化他人或事物來獲得希望。

4, 投射是為了擺脫自己不願接受的部分,而丟給其他人。

對內疚的投射就很常見:比如丈夫沒有做到答應妻子的事情,已經道歉後,如果妻子再發牢騷,丈夫很可能會突然爆發。

因為本身有內疚感,只有對方完全接受時,才會有感到完全清白,否則就可能激起「投射」心理防禦,轉而拒絕承擔一切責任,讓妻子做壞人,從而逃避內疚感,。

5,控制是為了緩解內心不安全感

比如有些人對配偶有控制欲,其實是因為內心渴望穩定親密關係,但另一方面又感受到關係的脆弱,便會試圖控制對方。

我們很容易忽略隱形控制:通過表現出無能為力,迫使對方承擔起照顧的角色,從而操縱對方。比如某些啃老的年輕人,因為知道父母會照顧自己,便會不斷後退,無法鼓起勇氣面對社會。

6,思考是人類優秀的能力,但過於相信卻可能被大腦欺騙。

通常我們會用合理化和理智化去防禦。合理化是為模糊的現象做辯解,而理智化則是試圖控制所有令人不安的情緒,前者是偶然發生,後者則是一個長期過程。

比如當我們不願為做過的事情承擔責任時,就會說服自己的行為是有道理的,這就是合理化。而因為害怕情緒不受控制,因此徹底遠離情感,把自己變成無情之人,則是理智化的表現。

04 唯有卸下防禦,才能直面痛苦

上面說到的這些防禦方式,在感到痛苦時會習慣性地使用,就好像草叢中反覆碾出了一條車道,下一次來到同樣的地方會自然順着痕跡行駛,再次走向痛苦的終點。想要避免陷入舊循環,只能重新地碾壓出新軌跡,替代舊痕跡。

可以分成這三步:

第一步,識別出你慣用的防禦行為;

第二步,找出防禦行為的源頭;

第三步,用良性的方式面對痛苦。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痛苦,書中給了幾個建議:

1,練習正念冥想:

現實中我們面對很多外界誘惑和干擾,注意力完全被奪去,沒能留下絲毫去感受自我。第一步中的識別,說來簡單,卻難以做到,因為它需要我們抽離出來,和控制自己的大腦保持距離。而堅持冥想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接近這個目標。

2, 誠實記錄感受:

當內心有不愉悅的感受時,用紙和筆記錄下來。就好像一個旁觀者,客觀地記述觀察結果,不加評判,也不必改變,單純只是記錄下感受,以這種方式去面對不同的情緒,而不是要求自己戰勝情緒。

3, 關注身體語言:

你是否發現自己會無意識地皺眉頭?那可能就是身體在告訴你情緒的萌芽。但我們很容易忽略身體語言,這次你可以關注於呼吸,把注意力從大腦轉移到身體上。

防禦行為的源頭來自於對痛苦的厭惡,那麼當我們能夠面對痛苦時,逃避行為自然會改變。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09 13:04:57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頭像
2024-04-03 23:04:46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4-03-20 10:03:04

可以幫助複合嗎?

頭像
2023-11-04 01:11:41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