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尋找讓心寧靜的智慧

情感導師 905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你在忙什麼》索達吉堪布

人與人的感情越發淡化,對外物的依賴越來越強。在過去,一個人衣食無憂,有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就沒有太多物質上的要求。而今,信息爆炸,各種欲望撲面而來,每個人不僅在外面不停地忙,內心也特別忙,忙了一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麼。因此,尋找讓心寧靜的智慧,此時尤為重要。

忙碌的身在於心的躁動,減少無意義的忙碌,活得更加淡定。快樂並非來自於錢財,現在大多數人的苦惱,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不滿足。障礙我們的,不是財富,是對財富的執著。

如果以禪的思想管理好自心,財富管理很容易成功。假如我們時常心緒不定,浮躁、焦慮、悲傷、歡喜……各種錯綜複雜的心態此起彼伏,此時,處理任何事情、做任何決策,都可能出現偏差。而心平氣和下所做的抉擇,通常比較明智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尋找讓心寧靜的智慧

。知足並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不強求。假如你沒有賺錢的緣分,就隨遇而安;有機緣,也可以多賺點兒。但賺錢不要只為自己享受,還應該幫幫吃不上飯的人。有了這種心態,你會快樂地生活,該做的做,該賺的賺,但煩惱肯定少很多。

《楞嚴經》中講得很明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我們的心猶如大海,巨浪滔天時不可能映現出月影,風平浪靜才可以。同樣,當內心躁動不安、妄念此起彼伏時,智慧也無法呈現,只有以禪修令心性平息,才可能瞥見本具的菩提。

浮躁的心只能認識淺顯的事物。當心靜下來之後,進入細微的狀態,才可能觸及深遽之理。這與禪定非常相似。「禪」來自梵語,中文意思是「靜慮」,即波動的心達到平靜狀態,如此會見到事物的真相。

如今許多人一生都在奔波,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也從未留出時間想想:人活在世上,除了成家立業、功名利祿,還有什麼更值得追求?

很多時候,為了名利,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會心生痛苦;得到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繼之而起,如此欲望永遠無法止息,這也是一種苦。

佛教論典《四百論》中講,無常的東西一定會變化,有變化的事物就無法讓人安樂,因此,凡是無常的東西,本性皆為痛苦。

佛陀曾提醒弟子,不要輕信你的念頭,念頭根本不可信;不要迷戀美色,否則禍患無窮。如云:「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若問佛:「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會說:對情不要太執著,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是作繭自縛。《無量壽經》中講:「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我們出生時是獨自一人,死時也是孑然一身,沒有誰能永遠陪伴自己,所以不要認為「沒有他,我就活不下去」。有些人明明懂這一點,就是不願意接受。諷刺的是,越是害怕失去,越有可能失去。假如有時間,最好能從中找尋一下人生的方向。否則,心裡全是自私和執著,一定不會幸福。

科學工具再發達,也只能觀測外在的物質。而對於內心領域,不藉助修行,根本無法解開其神秘面紗。科學若離開信仰的引導,對人類會弊大於利,最終,它走不快也走不遠,猶如跛子;反之,假如信仰經不起科學驗證,其教義很難令大眾信服,學修者也常有各種疑惑,如同盲人。

佛教最重視的是智慧,然而許多人卻不知道,學佛僅停留在形象上,只不過是為了保平安。這是相當遺憾的。學佛能不能保平安?當然能,但這不是根本。最根本的,是了知佛陀的獨特智慧,而不是辦個皈依證,參加個佛教儀式。如果不學就修,很容易走偏。比如打坐,就要先弄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怎樣才能讓心靜下來?靜下來有什麼作用……道理上明白了,再修就會非常穩妥。

要斷煩惱,乃至解脫輪迴,一定要有空性智慧。這種智慧,依靠上述基礎才生得起來。只是燒香拜佛、做善事,雖然是有功德,卻無法斷除我執,仍要在輪迴中流轉。藏地有部論典《三主要道論》,其中講了解脫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無二慧就是空性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很多人學佛,只注重一些表面善行,這遠遠不夠。想解脫的話,還是要學習和修行一些竅訣。

我們的痛苦大多來自壓力,而壓力,往往是自己製造的。讓人生不那麼苦的第一步,是看破放下,這時,壓力才可能減小。若再深入,生起了佛教中的出離心,自我解脫也不會困難。減壓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要經常幫助別人。幫人不一定非要錢,哪怕只說幾句關愛的話,或者用表情鼓勵,也能夠幫到人。

人類最大的痛苦源於自私。絕大多數人的眼淚都是為了「我」。某人對「我」態度不好、對「我」不公平……「我」字當前,很難不痛苦。因此,佛教極其珍視無私的慈悲心。這種心,不管是西方人、東方人、非洲人都需要。世間上的絕大多數理念,往往只能盛極一時,但有一種理念,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它就是慈悲。   

慈悲是人類最珍貴的寶物。沒有慈悲心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群體中,都是大家想要遠離的。有慈悲心的人,且不說能給別人帶來利益,自己的壓力也會減輕。比如,當你身體不好、心情不好時,如果忙於幫助別人,自然會忘記煩惱和痛苦。很多人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想自己,從未想過為大眾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完全不管自己,身為凡夫也做不到。但有時候你越是想自己,越得不到什麼利益;心裡越是裝着別人,福報反而不期而至。生而為人,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即使沒有,最少也要了解利他的可貴。

人們不停地追求各種享受,只是為了快樂。但方法若沒有認清,擁有再多,也不一定快樂。幸福不是家財萬貫、錦衣玉食,它是知足平和的心態,是一種不需要太多物質的感覺。一切快樂,源自內心。保護環境,也要從心入手。現在環境遭受的破壞,本質上都跟人的貪婪有關。若沒有控制內在的「低貪」,再怎麼提倡外在的「低碳」,也不過是隔靴搔癢。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本,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人們才會真正快樂起來。

心地無私天地寬,學佛,不是為了保佑自己,是為了捨棄自己——不是讓佛保佑自己多發財,是保佑斷除對財物的執著;不是讓佛保佑自己長命百歲,是保佑不要貪愛這個身體;不是讓佛幫忙剷除鬼魔,是加持自己對鬼魔不要起嗔心,而以大悲心善待他們。

斷除「我執」,不但可以減少痛苦,還能接近萬法的真性——空性。所謂空性,是指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本體是空,但顯現上仍存在。所以,該做什麼,還是要做。但在做的時候,因為懂得空性,私心少了,天地就寬了。不論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內部的爭吵,大到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我」。

既然「我」是假的,執著它唯有痛苦,那快樂的唯一途徑,就是放下「我」。而放下「我」的所有方法中,最好不過的,是利他。利他心被強化了,自利心就淡化了;自利心越淡,利他心越明顯……如此,在增上利他與弱化自我的交戰中,痛苦會日漸減少。這種境界起初可能難一點,但只要經常放下自己,多考慮別人,久了,你會感覺到:這是最快樂、最放鬆的心境。一個人活着的意義,不是看你是否有錢,而是看你能否利益他人,乃至一切眾生。

幸福的根本,不在於你擁有了多少東西,在於你減輕了多少欲望。蘇格拉底曾站在百貨市場裡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真幸福!」當然,幸福也並非與外境完全無關,而是主要取決於心。

佛教認為,財富與痛苦形影不離:最初辛苦操勞,有積財之苦;中間擔心財富貶值,有守財之苦;最後財富被無常呑沒,有散財之苦

。所以,有句話說得好:人世間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80%的痛苦與金錢息息相關。對我們而言,一分錢都沒有,生存下去確實困難;但錢太多了,也不一定就幸福。可惜的是,好多人不明白這一點,只是一心想賺更多的錢,結果,迷失了人生方向。

從小到大,我們了解的幸福,全部來自於外在,而這一切並不穩定,隨時可能發生變化。佛教所揭示的幸福,唯一建立在內心上,一旦認識了它,才知道何為不變的幸福。

人們的心沒有得以調伏。總是不滿足,看別人有什麼,自己馬上也想要。這並不是因為缺什麼,只是一味地想占有。每次到了大城市,觸目所及,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無數人在盲目地奔波,此時我就不禁心想:這樣的生活,真能帶來快樂嗎?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佛經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多求不遂,發生熱惱。」所以,痛苦的大小與貪慾成正比。若想遠離痛苦,就必須減少貪慾。

三界六道中,痛苦可謂數不勝數。僅從人類而言,就有三大根本苦、八大支分苦。 印度聖天論師還將人類的痛苦歸攝為兩種:身苦與意苦。大人物的痛苦,是意苦,如工作上的壓力、競爭、焦慮;小人物的痛苦,是身苦,比如缺衣少食、高強度勞動。所以,有錢也苦,沒錢也苦。不少人以為有錢就快樂,但有了錢才發現,快樂沒有如期而至,痛苦反而層出不窮。

有人覺得:「輪迴中並非全是苦,還是有一些快樂。」話雖不錯,但這些快樂是無常的,隨時可能變成痛苦,它只是偶爾的點綴,卻不是人生的底色。還有人認為,快樂存在於感官上,身體的觸碰、美妙的音樂等都能帶來樂受。但這種快樂比較膚淺,通過藥物亦可獲得。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若想除苦,必須從心下手。

我們的痛不欲生,多數是為了自己,為眾生的寥寥無幾。若想斷除痛苦,就要斬斷它的來源——自私自利的心;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學習佛教經論,以大乘的無我觀改變心態。有些人平時有各種苦惱,但學了大乘佛法後,做一些有利於眾生的事,痛苦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所以,第一個除苦的方法,就是利益眾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再好不過;即使沒有,也應該有仁愛的傳統美德,它是挽救人類的妙藥之一。

遇到逆境時,佛教中還有種方法:將它轉為道用。也就是,不把痛苦當痛苦,而將其利用起來無著菩薩曾說,無論發生什麼,都應該讓自己快樂——沒病是快樂,用健康的身體多做善事;有病也是快樂,以此消除往昔的業障。有錢是快樂,用它來上供下施,積累善德;沒錢也是快樂,可斷除對財物的耽著。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總是患得患失,抱怨這個不夠、那個不行,結果順緣都成了違緣。若能換個角度看問題,縱然是違緣,也可化為順緣。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02 12:05:58

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了感情的誤區,真的很不錯!

頭像
2024-01-16 05:01:3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