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以行實,用誠似愚

情感導師 704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這是一個關於信與誠的故事。紅字是先生讀後加進來的,也正好一併給大家。

從遇到先生開始,我就感覺到自己一直處於一種蛻皮的狀態之中,不斷地去打破那一層層包在自己身心之外的殼,因為想要了解真實的自然,首先必須要保證是一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從先生杯水的比喻中也可以很容易得知,我們從小跟環境互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認知、情緒、思考等等,就是那一層層糊在真實自己外面的污垢吧。就跟泥漿一樣,雜質越來越多,就凝固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堅固,而這個堅固的東西,就是我們自以為是的自我吧。所以大部分人年齡越大越難改變,因為已經不具備原本那種可以選擇的能力了,而看到的世界自然就是被自己的雜質過濾掉的世界。哈哈,其實僅僅這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把外教什麼「相由心生」的看似高大上的理論解釋得非常清晰了,不用再去什麼空不空色不色的繞來繞去,而所謂的「境由心轉」,也只不過是去除了以前的一些雜質,又開始添加新的雜質而已,跟要去認識天地之純的地步相比,感覺就是為了到另一個坑而從這個坑爬出來一樣。哈哈,又不知不覺地理論了一番,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事情上面。

寒假以來,跟先生有兩次比較深入的交流,當然也都是先生提醒我需要注意的問題所在。我一直以來,對於誠其實都是做得不夠好的。因為我習慣於去考慮結果,去模擬情況,去規避問題,所以很多時候雖然自己對於事情都有一種本能的第一反應,但是會隨着自己所認為的最佳應對狀態去改變。可能從結果上來看,某些時候我能做好一些事情,但代價是我鍛煉的並不是自己的本能判斷和反應,也就是那相對純淨的杯水,而是用思考和模仿去彌補了那一部分本能的不足,這樣鍛煉的永遠就是那包裹在杯水外面的雜質,這樣看似在結果上處理好了一些事情,但是從根本的修身純淨杯水上來說,是沒有用的,而且可能還是反效果的。

所以從我剛放假的時候一次逞能的行為說起。寒假之前,終於有了點時間跟同學去登山,在途中為了幫同學撿掉在水潭的手機,而潛入水裡幫他撿起來了。頭部為六陽之首,(周身又在築基剛起步,三九寒潭,雖是南方,畢竟是在山上。這麼下去一趟,還要濕着身子回廟裡,必傷基礎),所以從那天開始到最後回到家裡,我都一直感覺狀態不是很好。(伴隨着身體的問題),自己的志氣也開始了散亂和動搖,當然一方面和回到家裡舒適的環境有關係,但是另一方面就是入水之後(寒潭伐氣傷身)對我自身志氣的影響。而先生也早早就察覺出了我的這種變化,由這次入水的事件切入,深入到了一些我內心一直存在的問題上。

信以行實,用誠似愚

其實我自己對於某些自己沒有驗證和把握的事情,總是心存疑慮的。這種疑慮,卻不是單純探索上的未知,而是一種想給自己留後路的人心惟危。我害怕出現自己沒有預期的結果而導致無法處理的情況出現,我也害怕無法掌控的結果給自己帶來的損失,所以才一直表現得看似謹慎和周全,這實際上都是那罩在真實脆弱和膽小的自己外面的一層保護殼。就好像小雞外面的蛋殼一樣。從我自己的內心來說,其實我是或多或少不相信自己以外的他人的,只相信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覺得這樣才是安全的,才是可靠的。(這是人之常情,不足掛齒。但登山就是超越人之常情的。那麼就要慢慢的去人心之危,而見道心之微,後而明明。所以這微明這個表字其實帶着能夠進入道心之微的期許和鼓勵。既不能變成魯莽沒有那層蛋殼的存在,和懵懂動物一樣,放棄高級智慧生物特有的思維能力,也不能以蛋殼為單純鍛煉的對象,因為高級複雜的思維阻礙了登山的腳步。蛋殼和小雞必然有聯繫,怎麼調整好這點才是我們學儒入道的重點。)

先生問我,為什麼想要驗證,為什麼在山上的時候啥也沒想過,沒有什麼動搖和想那麼多呢?我才突然意識到我以前就思考過的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所謂的信?以前我接觸外教的時候,就發現過這個問題,任何宗教都有那種虔誠的信徒,但是真實的世界只有一個,那麼到底誰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呢?比如我以前還在學校的時候就遇到一位學弟,因為某種信仰而治好了自己多年的抑鬱症,讓他感覺到了新生,所以他信,他告訴我這個宗教世界是真實的。同樣的,我也遇到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因為某種信仰讓自己能夠不失眠好好睡覺了,所以他信,他也告訴我這個宗教的世界是真實的。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如果他們一開始遇到的是對方的宗教,而很大程度上我認為對方的宗教也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那他們是否就會改信其他宗教了呢?那麼他們所謂真實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又到底是什麼呢?所以心理上主觀的相信,其實都只不過是換着方法變換杯水外面那一層雜質而已。(還是說實用主義下的一種交換?)

不過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還是可能夠看到一些乾貨。信是什麼?信其實就是行,是一種真實的行動積累的氣。主觀相信其實是從這種真實的信當中來的,就像那兩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一樣,他們信的來源都是來源於某種真實的改變與現實,到此為止,這不會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簡單的認知下的一種經驗積累後產生的判斷。只是他們把這種現實擴大了而已,(僵化了,開始聽信各種宗教中來生往世的說法,用幻夢無限放大了自己行動累積出來點點滴滴的微小的信,造成的貪慾難以和行動成正比,而成了污濁之物。既玷污了宗教初始的好意,也玷污了行動本身對真實的關係,後者往往是心理問題的開始。所以真正的宗教都要解決和面對這些問題的。

所以信本是實之意,但退化成信仰的時候,就重新在真實上裹挾了太多的雜質,杯水污穢,再難見天地之純。所以所謂信仰登山,如果不得教法,只怕真的會有很大的阻礙。一上來就教人念經,就以今人之自大,只怕弊大於利,世人無知,就以利為導,覺得好用,不過是短期的,後路只怕會因為前面不當之舉埋下隱患,進路有限。

而單純以驗證為基石,只怕還是會掉進各種溝里去。這種正反饋,追求各種效果然後產生的信仰,其實是利益的交換,那麼任何能達到這個類似表面效果的都可以誤導自己的方向。所以很多什麼溝通神佛之類的,只怕都不是真的神佛,而是自己行動產生的不足以純的結果後裹雜了太多雜質後產生的氣,接觸到同氣相求的存在。至於是啥,聽過課的同學應該都清楚了。所以單純以現象來驗證是一個大誤區。因為同樣現象背後可能是雜耍。所以修道登山難,難在歧路無窮。)

這不禁讓我想起《道德經》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句話其實我一開始並不能太理解,但是通過跟先生的談話之後,結合以前自己對於信的思考,我突然發現,咱們正統的華夏文明當中,很多概念其實都不是一種哲學或者思想層面上的概念,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概念,這也是先生為什麼說「把華夏文明當做哲學和人文科學來研究實際上是最大的矮化」,因為我們的文明研究的東西,實際上都是自然的範疇,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那麼用這個思路再來看我自己的問題和信,就很好理解了。為什麼我在山上的時候能夠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因為我一直按照先生要求的標準去努力在做,所以行為積累的志氣和自身的正氣在不斷加強,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心思雜質的影響。而我入水之後,消耗了很多以前積累的好東西,寒氣侵蝕,所以受到雜質的影響就開始大了,而又從山上相對簡單的環境回到了家裡,沒有再繼續堅持鍛煉和學習,自然就慢慢開始散亂和胡思亂想了。信在我不足,則我有不信,此之謂也。所以其實行動不足以純,專注不在的時候,退步會自然發生,那麼以前進步下的見識心態志氣都會有變化,人的心理其實非常容易受到身體和環境的影響。尤其剛開始登山的時候。那麼各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比如志氣動搖,或者回家就光看動畫片了。。。O(∩_∩)O哈哈~

(這個新新小編真的配了個好圖。^_^)

而這樣來看,對於各種各樣的宗教信徒,實際上都只是把真實的信放大成為心理構架的一種表現,所以不用整天談什么正不正信的,說啥死後,必無正信可言。真正的信,只要行就可以了。不用想着一下子就要能夠全部理解和掌握我們文明的構架和概念,慢慢走下去,自然就能慢慢明白和體會了,而不是自己去構建一個思維的框架,放下那種對於未知的不安,然後去迎接真實。

這次事件,即使我一開始從內心上明明知道是不應該去的,但是後來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設定(特工?),看似是做了一件好事,相對付出的代價也是比較大的。不過對於我來說,可能通過這件事情而認識到的一些道理,讓我更加高興。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我還是希望有一些對於自己的研究和驗證的,如果傷害不是在不可挽回的地步,僅僅是對於我自己來說,能夠明理,而稍微損失一些東西,或許是更合適的。我們最終能夠依靠的其實是本能,而不是思維,我們需要增強的也是功夫,而不是思辨。這就是先生經常說的「本能者,功夫也」的含義吧。不過先生罵我,說築基之時最忌諱進二退三,得不償失,下次一定注意。(稍稍?一氣呵成和中間空心可不是稍稍。為了補這些底子,日後不知多少苦功。笨蛋一個。。。)

為什麼說是自己的殼是一層層剝離呢?因為實際上就算領悟到了某些道理,學習了某些知識,要真正把他們運用在身上,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與積累的。雖然我對於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對自己不夠誠的行為有多大改善,因為現在回想起來,也僅僅是沉浸在又想通了一個概念的基礎上面,而沒有更多地從行為上去想辦法改變。所以先生後來又着重跟我談到了我自身誠的行為方面的事情。先生說我本能不足,不能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其實這點非常明顯,我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回話的時候往往會思考比較多之後再回答,因為要顧慮很多東西,顧慮別人的想法,顧慮聊天發展的方向,顧慮自己的形象之類,其實這也就是在用習慣性的思考去保護可能不太擅長跟人交流的自己。先生說其實這種行為(對於登山者來說)是看似聰明,實際上愚笨的表現,因為太在意得失,而不敢以真面貌示人,(想變得強大,但實際上壯大了殼子和工具,但真正遇事的時候,電光火石沒有多少殼子可以用,只能以脆弱蒼白的小雞面對。而沒有得到鍛煉,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模式應該是人人都有的,但對於工具的依賴,對於殼子的依賴,正是反應了自己脆弱。)而這樣練就的所謂強大,也不是真正的強大,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會表現出那個弱小的自己。雖然我們論語組舊小編常被先生懟(大家都懂的,O(∩_∩)O哈哈~),但是先生說其實那位同學明白誠的重要性,所以他的表現都比較真實,這樣雖然有時候被懟的厲害,他自己也比較難受,有下不來台的時候,但是這樣的改變是真實的小雞,變成的是大公雞,金雞,金烏,是真正的強大和光明。而我則是看似能照着先生的要求去做,但實際上自己的本質卻沒什麼變化。(其實一直都能感覺得到這種游離的「狡猾」之來源,所以才會屢次懟他吧。良資美質,不能浪費,不然浪費彼此時間。)

大學之道誠意在先,如果自己誠意不夠,那所正之心也非那真實之心,修的身也只是幻身(那些也是身的一部分,不能說幻身,就是捨本逐末,頭重腳輕,而太上知足之足,抱本守一,長生久視之道相悖),所以對我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能夠恢復到誠意的狀態吧。

我自己其實是個蠻會壓抑自己的人,可能也是受之前某教的理論的影響比較多吧,因為自己弱小,所以希望變得完美和強大,所以通過給自己設定某種形象來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所以先生才說,我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啥樣的了,所以才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幹什麼。現在想想,自己喜歡特工啥的,其實能說明很多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因為自己弱小,所以希望變得強大,因為自己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情感而選擇無情,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希望有人能安排任務,自己只用去完成就行了。對於特工這個職業來說,或許沒有性格,沒有感情,沒有身份是一種職業要求,但是對於我來說,我又不是特工,只是為了用特工的標準來填補心理的缺陷罷了,讓我有合理的理由不去改變罷了。

經云:「用誠似愚。」我需要去慢慢學着變笨了,先生經常說我會聰明反被聰明誤,那就還是及早的變笨一些好。」Stupid is as stupid does」是《阿甘正傳》裡面很有名的一句話,這幾天正好趁着沒有太多事情,我又回顧了一次這部經典電影,我想,阿甘就是我要學習的典範吧。

阿甘從來沒有擔心過什麼,他永遠只是專心在當前需要做的事情上面,他能夠直接真實的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他不在意別人的看法,看到阿甘,自己就有了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所以我需要去尋找那個已經走丟了很久的真實的自己了,去尋找那個沒有那麼多顧慮和擔心的自己了,去尋找那個愚笨的自己了。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2-09 06:12:41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頭像
2023-11-06 12:11:11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