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情感導師 578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本文字數6855,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本書作者是平井孝志,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經營學系 國際經營學專業教授、博士(學術型),曾任職於貝恩諮詢公司、戴爾、星巴克、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2017年起任現職。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在羅蘭貝格就職期 間,在製造業、商貿業多個領域開展諮詢服務,對全球性戰略、新市場開發、R&D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等多種戰略的制定及輔助執行都頗有研究。

在經營戰略、市場營銷、邏輯思維等企業培訓方面經驗豐富。慶應義塾大學特聘教授。早稻田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深入淺出地教你打破思維定式,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

01、我們為什麼無法深度思考

我們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種現象。對於一些要解決的問題,已經思考過了,但還是會得出不合邏輯的答案。

比如:為什麼我們想實現的目標總是無法達成?為什麼有的人常常和人溝通不暢?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思考只浮於表面,而沒有從本質出發認真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本質是引起問題或現象發生的、隱藏於背後的真正原因。本質的反義詞是表面,也可以說是不重要的細枝末節。

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通過這些現象來看清事物的本質,避免陷入思維定式,有效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才能直擊問題本質做到真正的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

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深入淺出地教我們打破思維定式,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

那麼,「系統動力學」是什麼呢?

它其實是研究人類社會問題背後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所有社會現象之所以形成,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動力系統。

麻省理工「系統動力學」這門課就是試圖把人類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透過迷惑人的複雜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的思考方法就被作者叫做「深度思考法」。

作者說,我們受思維定式的阻礙,才會無法進行深度思考。作者在書中為我們列舉了9個錯誤的思維定式,我們來了解一下。

1、初級思維定式

作者把這些思維定式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初級的思維定式,分別是:因果倒置、滿足於普通解。

a、因果倒置

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以現象作為原因去回答。這種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簡單且大肆蔓延,是最常見的思維定式。

比如:「A產品銷量不佳」→「必須想辦法賣掉」。

這種思考方式就是沒有思考背後的本質原因。

A產品銷量下降,可能是因為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到了比起銷量更重視利潤的階段。

也可能是因為必須開發新產品的時期已經到來,A產品面臨淘汰,甚至是A產品性能不佳,考慮到售後成本,停止銷售才是一個好的選擇。

b、滿足於普通解

第二個思維定式是指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時,只停留在原先普通的解決方式。這其實與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相關。

比如,分析減肥總是失敗這個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時,就是「滿足於普通解」。「長胖了」→「減少食物的攝入」「做運動吧」像這樣把現象作為原因的普通解答看似對誰都適用,但當事人卻只能燃起三分鐘熱度,想好好努力卻不能採取具體的行動付諸實踐,又或者不能長久堅持。

但如果,將體重可視化,制定具體行動步驟更加有效果。

比如,每天走1小時路。每天關注自己的體重,注意控制攝入卡路里。

2、陷入兩難窘境的嚴峻定式

為什麼說是「兩難窘境」呢?因為越是想努力提升思維能力,反而越有思考變得膚淺的風險。

a、依賴框架

依賴框架,這個思維定式是指沿用某個框架進行信息整理併到此為止。使用框架進行信息整理,會隱約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進一步思考。

比如:商業上經常使用的框架中有一種SWOT模型。S(Strength:優勢)與W(Weakness:劣勢)、O(Opportunity:機會)與T(Threat:威脅)分別組成兩軸,構成一個2×2的矩陣。

這是信息整理的有效框架,但僅僅如此的話並無意義。框架終究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導出答案的自動機器。

原本使用框架是為了觀察「那會怎樣(So what?)」「為何會那樣(Why so?)」,這對深度思考非常重要。

要想理解並活用SWOT,至少需要將自身的特點,即優勢和劣勢(SW),與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OT)相結合,推導出4種策略。

進一步說,理解形成SWOT之前的因果,思考未來又將產生怎樣的動力機制,才是最重要的。

b、範圍適應

範圍適應是指着眼於事物分類以尋找解釋的思維定式。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他太愛較真了」→「因為他是理科生嘛」。

這些判斷就犯了範圍適應的問題,只是一味的隨大流的認為理科生都是愛較真,並沒有通過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斷。

c、思考止於關鍵詞

一味的使用一些看起來高度概括的關鍵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會讓自己有感覺已經很明白的錯覺,進而停止了深度思考。

d、執着於初步假設

這是能夠進行假設思考的人才會有的思維定式。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往往會先對其發生的原因進行假設,然後再去收集信息論證結果,但當我們得出的事實與當初的假設違背時,要做的是調整當初的假設,而不是重新收集事實去迎合當初的假設。

3、不得其門而入的思維定式

a、忘卻思考的初衷

我們會在收集證理信息時,不知不覺的把收集信息當做目的,反而忘記了為什麼要收集信息;又或者太沉迷於分析一件事情,為了分析而分析,將當初分析的目的拋在了腦後。

所以,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要一直記住我們的目的,才不會跑偏。

b、偏重過程

也就是說,錯把「執行程序」當作思考。

比如,當上司問「你認為顧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時,如果你回答:「我認為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顧客需求」「我會做些準備在下次會議上說明」,便是落入了偏重過程的思維定式。

這樣是不行的,因為只說明了操作過程,對真正應該回答的問題卻沒有做一點實質性的解答。回答內容空洞、只把腦子用在過程中,並不是真正的思考。

c、失去獨立思維

所謂失去獨立思維,是指不知不覺中懶於自己思考,而更多地倚賴他人的想法。

比如,當你發表「我覺得客戶對A產品失去新鮮感了,所以A產品銷量不佳」的看法,上司回復「不是因為這個,是因為競爭對手的B產品搶了我們的市場份額」,如果你這時立即附和「這麼說來,其他公司的C產品說不定也賣得不錯……」,那麼你的思考已經不知所蹤了。

這就是陷入了全盤接受對方觀點、失去獨立思維的狀況。沒有深入思考,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就會對別人(特別是上司)的話進行附和。

作者認為,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思維定式,讓自己不陷入表面性的思考。如果感覺自己正在思考的東西「因果倒置」了,就試着努力尋找其他答案。

意識到自己沉溺於關鍵詞,就試着不用關鍵詞去說明問題。察覺到自己滿足於用框架整理,就試着捨棄框架從其他角度切入,甚至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框架。

如果初步假設不能使思考進一步深化,就想想反例,試着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設。這麼做一定會有效果。

從行動上具體改變是克服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人類其實是意志很薄弱的動物,比起通過改變意志去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更容易改變意志。

02、深度思考的方法

作者認為深度思考可以增強邏輯思維與假設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不囿於現象,從「本質」(=「模型」×「動力機制」)出發思考問題,與邏輯思維及假設思考能力的提高密切相關。

那麼,深度思考要如何實施呢?作者教給我們4個步驟,我們來解釋一下。

1、建立模型

解讀隱於現象背後的模型,是深度思考的開始。那麼怎樣解讀模型呢?簡單來說,就是抽取最重要的部分,用簡潔明了的圖來表述全貌。

建立模型沒有特別的規則,但有兩個條件:

一,必須包含應該考慮的要素及其因果關係,否則無法研究現象與動力機制的產生機理。

二,不能橫跨多張紙描述模型。

建模是為了了解全貌,把握整體構造,所以應該用一張圖來展示。而這是以理解全部要素及其關係為起點的,如果不能在一張圖上進行表述,很可能是因為思考還不夠濃縮。

比如,「因果循環圖」模型。通過系統動力學中建模使用的方法進行簡單繪圖,以圓形或矩形表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標註因果關係。

系統動力學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循環。

a、逐漸增長的正循環

正循環,也稱為積極循環,是滾雪球式逐漸增長的循環。正循環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軍備競賽就屬於這種循環。

A國進行軍備擴充,B國隨後也會進行軍備擴充,而B國的軍備擴充又會導致A國進一步擴充軍備。

還有,戀愛關係進入冷淡期時,很容易反感對方某個不經意的行為,這又導致關係進一步冷淡,也屬於這種模型。

b、帶來平衡的負循環

負循環也被稱為平衡循環,即帶來平衡的循環。

比如,需求與價格之間、供給與價格之間的循環都是這種循環。

價格上漲導致需求減少,需求減少又導致價格下降。反之,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加,而需求增加又導致價格上漲。通過這種反覆最終抵達平衡點,正是負循環的作用。

了解了模型後,作者還說,需要我們注意建模的幾個要點:

1.放入5個構成要素。

在思考組成模型的要素時,保持多方位捕捉的姿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列舉出5個應該思考的要素,分別是:「輸入源」、「輸出點」、「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影響者」。

輸入源是指投入模型中的要素,比如在工作中投入的自己的時間及掌握的技能。

輸出點是指模型產生的成果,比如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向上司提交的報告等。

競爭關係是指在輸入及輸出等方面互相競爭的對象,工作中,狹義上是指公司同事,廣義上還包括從事同一工作的其他公司的人。

合作關係是指在一起可以互補或協作的對象,比如上司與下屬及其他支援部門的關係。廣義上還包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支持自己的家人等。

影響者是指間接對模型整體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比如社長、人事部長等。影響者可以令變化加速,改變模型的前提。

舉個例子:

新加坡航空公司引入雙層結構的A380等新型飛機,聘用美麗大方的空姐(輸入)保證高品質客艙服務,提供往來於東南亞樞紐,新加坡的航班(輸出)。新加坡樟宜機場為了豐富乘客在候機和轉機時的時間,配備了多元化商業場所及休閒設施,頗具吸引力(合作關係)。此外,新加坡本身擔負着亞洲樞紐的重任,其政府(影響者)給予了大力支持,也促進了新加坡航空與樟宜機場的緊密合作。

2.考慮層次

建模的第二個要點是思路要「增加厚度」。也就是說,要考慮層次結構。持有分層的意識,可以加深對本質的理解。

比如,你一直堅持某項運動,如果有這項運動的比賽,你多半會想取得好成績。為了「勝利」這個輸出,你要了解當天的天氣狀況,分析參賽選手,或者與隊友演練比賽策略。賽前你可能會吃意大利麵這類能快速補充能量的食物。總之,你所關注的這些正是上文提到的5個要素。

3.注重因果,無視相關

建模時需要注意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的區別。所謂因果關係是指在兩個事物之間真實存在的互為因果的關係。

而相關關係是指兩個事物有關係,但並不互為因果。

比如,「英語好的職員工作能力強」,看起來兩者有關係,那麼究竟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呢?也許只是因為職員很努力,所以英語學得好、工作也做得好,這時英語好就與工作能力強沒有因果關係。

那麼,如何驗證所建的模型接近本質呢?最佳方法是改變視角再次思考。

比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就能看到翻轉180度的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可以旋轉90度從第三者的角度出發,這樣有助於保持冷靜、客觀的思維。不局限於自己的立場,置身於不同人的位置,改變主語再度審視完成的模型,一定能提高模型的質量。

2、解讀動力機制

模型產生的動力機制多種多樣。此時可以看到的現象僅僅是某種機制在某一時刻的一張快照。因此想接近本質,得出條理清晰的答案,就必須捕捉到概括性的模式。

「動力機制」這個詞原本就包含了時間的概念,不可能脫離時間軸獨立存在。

因此可以發現動力機制是由表示時間的橫軸與表示關鍵指標的縱軸構成的圖形。關鍵指標中最重要的就是輸出,所以沿着時間軸展示輸出的模式是最基本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的探究要點:

a、分開研究存量和流量

存量與流量的不同決定了動力機制的不同。關於存量與流量,最易於理解的例子是浴池裡的蓄水。通過管道從水龍頭流出的水是流量,在浴池裡蓄積的水是存量。

汽車銷售為例。如果是剛開始普及汽車的發展中國家,需要考慮的是每年首次購車的人數,即流量的多少。而發達國家的市場非常成熟(極端地說,該有車的人都有),只有置換的需求,因此考慮現在應該上市多少台車,也就是基於存量的思考才是重要的。

在探究動力機制時,需要像這樣有意識地分辨自己思考的是存量還是流量。

b、對事物進行非線性解讀

非線性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不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說明非線性之前,先講解一下「線性」思維。

線性是指「努力學習」→「考試成績提高」,「向北」→「變冷」這樣的關係,也稱為比例關係。「非線性」則是上述關係不成立時的表述。

比如,「年齡增加」→「身高增長」這個關係一旦過了生長發育期就不成立了,這就是所謂的非線性。

c、探究作用和反作用

作用是指最初的行為,反作用與之相對,是指周圍的反饋。

比如,很多人都有過「努力減肥」→「反彈後體重更重」的經歷。職場中作用與反作用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對待同事冷漠」→「被同事冷漠對待」,「認可對方」→「自己也被認可」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作用與反作用。

d、從各要素的視角進行深層次思考

動力機制的解讀不應局限於一次性的作用與反作用的思考,必須像將棋(日本象棋)和圍棋一樣,每一步都要預先解讀其後多步。

動力機制的解讀方法:

a、探究拐點

在研究問題解決方案的同時理清思考的脈絡,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b、探究相變

關鍵點總像海市蜃樓般難以捉摸,事物的「相」會忽然發生變化。此時,沿着時間軸展現的動力機制已然是不連續的狀態。

自然界中最易於理解的「相」的改變就是水。冰與水的本質都是H2O,性質卻完全不同。這是因為H2O從水的「相」變成了冰的「相」。這種相的變化被稱為「相變」。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發生明顯相變的例子。比如很不愛學習的小孩忽然鼓足幹勁開始努力學習,困難重重的新客戶開發的工作忽然得以順利開展。

c、鎖定本源動力

從層次的角度分析,如果動力機制的「相」發生了劇變,很可能是位於深處的層次引起了這種變化。

一般來說,越是深處的層次,對事物的影響越是潛移默化,最終成為引發根本性相變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可以被稱為本源動力。

比如,女朋友因為你們拌了幾句嘴而提出分手時,分手的真正原因一定不是這次吵架,多半是因為她想到了長久以來在心裡累積的對你的不滿、性格不合等。

對於動力機制的驗證,作者認為可以通過編寫故事,探索因果的盡頭進行驗證。

3、尋找改變模型的對策

作者認為改變模型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我們可以尋找改變模型的支點。作者讓我們從5個要點出發。

a、正確理解前提條件

深度思考的重要出發點是要着眼於模型,正確理解當前的課題及問題。針對當前困擾自己的問題,一定要大膽質疑這是不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針對現行措施,要質疑其目的究竟是什麼。針對眼前出現的問題,要質疑其究竟是由何種模型及動力機制引發的。

b、原因不一定接近結果

保持不囿於眼前表象的姿態。系統動力學中有「原因不一定在時間或者空間上與結果接近」的思考方法。

「銷售額下降」→「努力提升銷售額」的思維就屬於因果倒置,因為「銷售額下降」可能不是銷售而是人事的問題,也可能與現任領導無關,而是上任領導遺留下來的問題。

c、將思考範圍擴展到受影響的方方面面

在思考問題時,必須努力把思考範圍擴展到一切有可能對問題造成影響的邊邊角角。「思考涉及的範圍」=「影響存在的範圍」,這兩者範圍一致是最理想的。

d、提升視角

暫時放下眼前的問題,提升視角。必須解決的問題與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有時難免有所混淆。

比如,很多人為高考衝刺學習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成了為解決難題而努力,這恐怕不是原本的目的吧。真正的目的應該是適應高考這一規則,成功考上理想的大學。

e、想一想「該如何思考」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思考過不少問題,但是往往判斷軸都不明確。我們很少思考解決什麼、什麼是與最終的問題解決相關的,以及只要明確什麼就可以做出最後的判斷。

比如,進軍新的行業時,我們會想要了解市場規模、具體目標客戶,當然還要了解自己公司產品與其他公司產品的區別。

4、行動,從實踐中獲得反饋

在行動這一步,就是不斷重複前面的三步。只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迭代就一定沒有問題。

書中有兩個具體案例大家可以結合案例看一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來說一下掌握深度思考的訓練方法,一共有六個:

a、從報紙雜誌的報道標題開始聯想;

b、增加「思考的雛形;

c、讓思維可視化;

d、用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碰撞;

e、磨鍊歷史觀;

f、解決無解的問題。

最後的話:

最後一部分掌握深度思考的訓練方法相對比較簡單,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在這裡我就不深入的解釋了,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一下書籍。

或者看一下思維,我把這部分內容總結到了思維導圖裡面。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10 14:06:37

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了感情的誤區,真的很不錯!

頭像
2024-05-07 14:05:45

求助

頭像
2024-04-04 15:04:54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